忽然,刘昀思绪一顿。
或许,是他陷入了误区。史书上的关于重要事件的记载,有很多并没有明确地写出时间。因为史书是后人整理,有一些模糊的细节无法追溯清楚。
所以,孙坚提前兴兵反董,逼杀王睿,这不一定是蝴蝶效应。按照孙坚打董卓时的积极性,在笼统的时间线中,他或许是最先起兵的那一个。
想通这点,刘昀开始自省。他将史书记载当做权威凭证,这不是一件好事。不说史书上的春秋笔法,就说蝴蝶效应——任何一个细小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既然穿到东汉,并在陈国做出诸多的变革,这个世界的走向,早已充满变数,不能再将史书上的记载当做首要的情报库。
刘昀想通这点,庆幸自己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提前派人去荆州蹲点,发现荆州这一次的变局。
“你让人去荀氏问一问,看看文若是否有空。若他得空,让他来府衙一趟。”
徐茂领命而去。
刘昀独自坐在屋内,犹觉得有些不得劲。
虽说今后的走向未必会依循史书上的轨迹,但根据局势分析,袁术大概率还是会逃到南阳,而孙坚,也大概率还是会选择依附袁术。
不行,绝不能让孙坚成为袁术的臂力。
刘昀立即起身,穿上外袍,扣上佩剑。
“备车。”
“是。”
刘昀大步往外走,半边脸掩藏在檐下的阴影中。
半路截杀袁术的计划行不通。他毕竟是顶级豪族袁氏的嫡支子弟,四世三公之家,底蕴惊人。逃出雒阳后,他一定会聚集部曲,走开旷的官道,若是半路截杀,不但难以成功,反而会打草惊蛇。
如果袁基、袁隗没有留在雒阳那个特殊的政治中心,他们也不会在五个月后那么容易地被袁绍灭门。
至于在袁术的目的地南阳蹲人……同样不太乐观。袁术选择驻军南阳,除了南阳离他的老家较近,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在南阳有所凭仗。
若在南阳击杀袁术,怕是会风波重重。而一旦让袁术逃脱,就算弃了南阳,也还有江夏、南郡等地供他选择,以陈国目前的能力,尚且没法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神不知鬼不觉、万无一失地除掉对方。
用特制的弩箭倒是能提高击杀的概率,但这也等于直接暴露行凶者的身份,向整个中原宣告袁术就是他们杀的。
袁氏门人遍布天下,师出无名的刺杀,对现在还未在乱世中站稳脚跟的陈国来说,等同于是瞻前不顾后、只图一时之快的鸩酒。
短时间内想不到完美自保之法的刘昀决定寻找外援。
一人计短,三人计长。
若是以前,他会寻找父亲的帮助,让他帐下的那些文臣门客想想办法。
这次针对的是名望满天下的袁氏家族的嫡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是让自己的小班子出马。
他以前的小班子都是技术型人才,缺少擅长权谋的人。这不,最近一次性补充了两个,加上身为主公的他,正好可以开个小会。
没过多久,刘昀等到了荀彧。
刘昀略过客套的环节,邀请荀彧与他一同前往城西,去探望戏志才。
荀彧看出刘昀掩藏的急切,没有多问,笑着应下。
刘昀刚收入帐下的第二位谋士型人才,就是半个月前刚做完开创手术的戏志才。
经过开创缝合,加上紫草膏药与近日提炼成功的大蒜素的消炎作用,戏志才恢复良好,加上半个月的食疗,再过两天便可自由行动。
不知是出于谢意,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在一周前,戏志才就向他传递了“愿为门客”的意愿。刘昀当即毫不犹豫地答应,仿佛慢一秒对方就会反悔似的。
这必须得答应啊,就算史书上关于戏志才的记载不多,但是能让荀彧开口引荐,能让曹操“甚为器重”,发出“志才死后,再无人可以计事”这一感慨的存在,绝对是郭嘉那一级别的谋士。傻了才会往外推。
马车发出轱辘的声响,缓缓前行。
荀彧敏锐地注意到,这次坐的马车,看起来与以前没什么区别,但震动感减弱了许多。
心中略有几分纳罕,但荀彧看出刘昀存有心事,便将这件事压下,安静地坐在车中。
一刻钟后,马车抵达目的地。
刘昀与荀彧下车,让侍从敲门,通知戏志才的书僮进屋禀报。
没过多久,书僮走出院门,恭谨热情地引着刘昀二人往里走。
因为陈国为戏志才治好了随时会要命的痈病,书僮简直将刘昀当成拯救了整个世界的恩人,不仅朝他道谢了百八十回,每次见到他,还会露出亮闪闪的目光,看得刘昀颇有些不自在。
经过刘昀一番贴心的交流,书僮总算不再把感谢的话挂在嘴边,但看向他的视线还是镶满了钻。
对此,戏志才温声解释:“世子见谅。我与阿苏多年相依,他一向直率,对世子的恩情铭记于心,却又不知如何回报,故而如此行事,并非夸诞之人。”
后来陈群告诉刘昀,戏志才的书僮阿苏家乡闹了饥荒,家人和乡人都丢了性命,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当年他只有八岁,饥肠辘辘的他倒在戏家门口,被当时同样饮水啜菽的戏志才收留,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从此,阿苏便认戏志才为主,私下里将他当做自己唯一的亲人。
刘昀知晓缘由,有触于二人的情谊,再被阿苏用亮闪闪的目光注视时,便回他一个笑,不再说一些制止的话。
刘昀与荀彧进入主室,戏志才站在门口相迎,面色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