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新纳兰小说>大明科举舞弊?老朱请我入朝 > 第30章 李善长入诏狱(第1页)

第30章 李善长入诏狱(第1页)

再大的乱子,也终究不会影响朝堂的秩序运转,似乎在这大明朝,没有任何人能翻的了天。

又是一日的朝会。

庙堂之间,群官心中思绪种种。

殿陛之上,朱元璋面色平淡。

“陛下,天界寺高僧宗泐,已记述黄河河源区水文环境,并带会朝廷。”春官王本蹒跚着脚步,出列躬身道。

闻言,朱元璋颔首。

高僧宗泐八岁进入天宁寺出家,师从大欣笑隐,主持天竺万寿永祚寺,洪武四年,应召称旨,住持天界寺,这是当今有名的高僧,而和其他僧人不同的是,这位高僧为朝廷做了很多事情。

洪武十一年,在高僧觉原慧昙未能完成西行的情况下,宗泐两度应命出使西域,“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带回佛经,又因其擅于水利研究,再加上宗泐认为黄河水患危及苍生,心怀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心,因此在黄河水域堪查良久。

“宗泐大师带回的黄河水域问题,诸卿可已经研究妥当,并思索出治黄良策了?”朱元璋看着下方淡声道。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无人回应。

因为这个问题,到底该谁站出来回答?

正常来说合该工部负责这件事情,由工部尚书薛祥根据僧人宗泐带回来的黄河水域问题报告,率领工部诸臣总结、归纳,然后看是否能根据这份报告,商讨出治理黄河水患的办法,但现在朝廷中的诸多事情,是需要四辅官处理的,按照陛下制定的四辅官制度,黄河水患需此时担任的辅官解决。

问题又来了,四辅官的权力又被大大限制。

还有问题,那就是此次黄河水患,是冬官时期接收的,处理了一半就轮换到了春官王本了,这导致王本无法及时弄清楚各项工作。

别以为这些问题就结束了,由于王本是老臣,并且年岁太大了,根本没有这么多精力处理黄河水患的问题,哪怕在他接手这项事情后,也始终是磨磨蹭蹭的,差点就要给他熬死了。

良久,春官王本出列继续道:“陛下,我等正在商讨治黄良策。”

见王本出来了,工部尚书薛祥也不再犹豫,也出列道:“工部集体也已经在思索治黄良策,大师带回的黄河水域环境问题,确实为工部治黄带来了用处。”

朱元璋面无表情,心中却在冷笑,也就是没拿出治黄之法了?

不过他倒是并未发怒,也没有怪罪两人,今日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的,他随即道:“黄河水患关系两岸百姓,诸卿需尽快思索创造出治黄方法。”

这话一出,无论是王本还是薛祥,心中都松了口气。

他们两人回到原位,本来朱元璋是准备立刻提出科举舞弊之事,然后顺势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的,可这时却有人出列道:

“陛下,臣有一事。”

“依我大明皇子皇孙启蒙时间,约在五岁左右。”

“而今,皇孙朱允炆殿下五岁、皇孙朱允熥殿下四岁,都已经到了启蒙的年岁,陛下合该为两位皇孙殿下请师傅了。”

出列说话的这名臣子,官职不大,在朝廷中的存在感也不高,甚至朱元璋都不怎么认识此人。

同时,朱元璋确实乾纲独断,甚至很看重皇室成员,但通常关于皇子皇孙的教育问题,是不会拿到朝堂上来说的,今日此人却公然提起此事。

譬如昔日太子朱标的老师,就是皇帝朱元璋亲自选定宋濂、刘基等人,根本没在朝堂上商议,太子择师都这般,两个皇孙择师,这种事情还拿到朝堂上来说?

朱元璋脸色有些不好,他注视着这名臣子,心中思索着此人今日难不成是脑子出现了问题,在朝堂上提这种事情?亦或者是新的官员不懂规矩?他刚想动怒,却忽然目光一闪。

确实需要一位合格的老师。

当然,不是给朱允炆、朱允熥准备的。

而是给他的大孙子朱雄英准备的。

等乖孙的病被治好了,不就需要一位老师了吗?他这个当爷爷的提前给乖孙找找老师,说不定乖孙恢复过来还会觉得高兴呢。

“此事虽不该在朝堂上议论商讨,不过既然提起,诸卿就说说,该请哪位先生大儒为皇孙师傅吧。”朱元璋缓声道。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既然陛下有令,那他们不妨也就商量商量,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当然了也有怀着心机的,准备把和自己交好的人安排到其中。

甚至,此时淮西、浙东两系的不少官员,更是极其看重这件事情,毕竟往往皇孙身边的老师,日后都是朝堂中的重要力量,如今皇长孙朱雄英感染天花病,危在旦夕,说句难听点的话,早晚就是个死,那么未来的皇太孙只能在朱允炆、朱允熥两人之间定夺。

哪一方能胜出,暂且看不出来,朱允炆的几率其实更大一些,可不管哪一方能胜出,提前安排好老师,则无异于是提升了自己所属一系的政治力量。

“臣倒是有个想法,坦甫先生刘三吾,此人虽未入仕,可名气想必诸位都知道,坦甫先生元末时避兵广西,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其时文名已盛,而今堪称当代大儒。”

“刘三吾家世也不凡,北宋名相刘沆乃是是其十四世远祖,八世祖由吉州徙居茶陵,祖父刘养为元朝翰林学士,《平野先生集》就是刘养所写,传于天下;其父刘石田,元顺帝至元戊寅年仁主郴州永兴簿,深受当地百姓爱戴,长兄刘耕孙、仲兄刘焘孙,从兄刘兴孙、刘裕孙兄弟五人皆仕元,依我看刘三吾是目前最适合担任皇孙师傅的。”

有官员出列躬声道。

“刘三吾虽为大儒,但却并未有过教人经验,李希颜同为当世大儒,甚至陛下就曾召其入宫,担任诸皇子师,这天下难道还有比李希颜更合适的人吗?”

“呵呵,我认识一人,乃浙江金华名儒,目前担任翰林待制,名为吴沉,也堪称当代名士大儒!”

朝堂上倒是热闹了起来,诸多大臣们为了能把自己认识的、或者与自己交好、亦或者能成为同派系的人弄入朝廷,担任皇孙的大儒,不断的推荐名人,左一个大儒、右一个大儒,这么半会已经至少说出来十几个大儒了。

实际上,也就刘三吾、吴沉、李系颜等寥寥数人,堪称大儒罢了。

看着群臣陆续给出人选,朱元璋时而皱眉,时而沉思,这些人他倒是都有所了解过,当年起兵过程中他手底下尽是淮西官员,这群人打仗确实是挺能打,但文治方面确实是太差了,因此他想尽办法招揽天下人才,浙东系就是这个时候诞生并且逐渐扩大的。

群臣们给出的人选,他都有所了解过,不过这些人都差强人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