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此句进一步阐述“静”与“志”“远”的关系。“淡泊”意为对名利的看淡,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明志”即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看淡外在的名利,内心变得澄澈,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内心所追求的是什么,从而确立清晰的志向。“宁静”同样强调内心的平和静谧,不浮躁、不慌乱。“致远”表示实现远大的目标。内心宁静,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远方前行。这句话强调了心境对于明确志向和实现远大目标的重要性,是对修身养德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解析:前半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指出学习需要宁静的环境和心态,才能的增长依赖于学习。这里再次强调“静”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在内心宁静、专注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非学无以广才”明确表明学习是增长才干的唯一途径,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拓展自己的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非志无以成学”则强调了志向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志向是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志向,学习就容易缺乏目标和动力,难以取得成就。这几句阐述了学习、才能与志向之间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学习和立志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此句从反面进行论述。“淫慢”指过度的放纵和懈怠,“励精”即振奋精神。如果一个人放纵自己,做事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积极进取。“险躁”表示轻薄、浮躁,“治性”意为修养性情。当人处于轻薄浮躁的状态时,内心无法平静,难以沉淀自己,也就不能修养自己的性情。这一句通过与前文所倡导的“静”相对比,突出了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的危害,告诫人们要克服这些不良习性,保持自律和沉稳的心态。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描绘了时光如流水般飞逝,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意志也会逐渐消磨。“遂成枯落”形象地比喻人就像秋天枯萎飘落的树叶一样,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多不接世”指这样的人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对社会没有贡献,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悲守穷庐”则刻画了最终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的落魄景象。最后“将复何及”出感慨,强调等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以此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进取,不要虚度光阴,否则终将一事无成,追悔莫及。这几句以时光流逝、一事无成的后果作结,进一步强调了前文所阐述的修身、立志、学习、自律的重要性,起到了警示和劝诫的作用。
……
句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译: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行为准则,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凭借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保持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年华随时光而迅流逝,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衰老无用,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
全译:
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们的行为操守,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保持宁静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零,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的屋舍里,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喜欢诗词一万请大家收藏:dududu诗词一万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