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陈平和韩信用术而归于汉,五伯九合诸侯,用此术也。
-解析:以陈平、韩信运用智谋归附汉朝,以及春秋五霸多次会盟诸侯为例,说明他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君主或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就了功业。例证士人择主对命运走向的关键影响,强调正确选择在命运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呼应前文士人择主的观点。
《易》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士之得时,义形于色,苟误其主,虽加以朱轮华毂,用如不及矣。
-解析:引用《易经》的话,说明圣人兴起万物显现,士人遇到合适时机,正义会表现在神色上。强调士人选择正确君主、把握时机的重要性,若选错君主,即使给予高官厚禄也无济于事。再次突出士人择主对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文章观点。
故人主有必先知觉之明,臣下有推致之节,故能安危定国,成业保家。
-解析:从君主和臣子两个角度论述,君主应具备先觉先察的明智,臣子应拥有推举贤能的节操,这样才能使国家转危为安,成就大业,保住家族。强调君臣双方在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中的责任与作用,表明只有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实现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良好展。
昔者,豫让为智伯臣,智伯国士遇之,及赵襄子杀智伯,豫让漆身吞炭,以报恩雠,名垂于后世,君臣之际,可谓尽矣。
-解析:此句以豫让为例,深入阐述君臣关系与命运的关联。豫让身为智伯的臣子,受到智伯以国士之礼相待。智伯被杀后,豫让不惜漆身吞炭,改变容貌和声音,决心为智伯报仇,其忠义之举使其名垂后世。这一事迹体现出豫让对智伯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对君臣之义的极致践行,强调了在特定的命运安排下,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可以越生死,成为一种永恒的价值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命运在塑造人物行为和历史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夫公叔痤知鞅之贤,荐之于魏惠王,惠王不用,至于车裂;吴起知刑名之可以霸,变俗于楚,楚王不就,功败而身死。
-解析:列举公叔痤和吴起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命运对人才的影响。公叔痤深知商鞅的贤能,并向魏惠王举荐,然而魏惠王却不采纳,最终商鞅在秦国因变法触动旧贵族利益而遭车裂。吴起明白运用刑名之术可使国家称霸,在楚国推行变革,却因楚王去世,失去支持,最终功败身死。这两个例子表明,即便有识人之明和卓越的才能,若君主不能善用,人才依然难以避免悲惨的命运结局,突出命运的无常以及君主决策对人才命运的关键作用。
斯二子者,皆有雄才大略,不免于祸难者,遇不遇也。
-解析:对上句公叔痤和吴起的遭遇进行总结,指出他们都具备雄才大略,却仍无法逃脱祸难,原因在于是否遇到赏识和重用自己的君主。这里强调了命运中“遇”与“不遇”的重要性,即人才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才能,更在于所处的环境和遇到的君主,再次凸显命运的不可掌控性和外在因素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故伍员浮尸于江,苌弘流血于蜀,白起赐剑于杜邮,文种伏剑于山阴。
-解析:继续列举伍子胥、苌弘、白起、文种等历史人物的悲惨结局。伍子胥因忠言直谏,却不被吴王夫差采纳,最终尸体被抛入江中;苌弘为周室尽忠,却蒙冤被杀,传说其血化为碧玉;白起为秦国屡立战功,却被赐死于杜邮;文种辅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却遭猜忌被迫伏剑自杀。这些事例表明,无论臣子如何忠诚和有才能,在命运的无常安排下,都可能遭遇不幸,进一步强化了命运难测的观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彼数子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者,运命之所在也。
-解析:对上述人物的遭遇出感慨,指出他们都无比忠诚,却依然难逃死亡的命运,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通过对这些忠诚之士悲惨命运的描述,强调命运的强大和不可抗拒,无论个人如何努力和忠诚,都难以摆脱命运既定的轨迹,深化了文章关于命运决定论的主题。
故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解析:引用话语,表明以正直的方式侍奉君主,无论到哪里都可能多次被罢黜;而以不正当的方式侍奉君主,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此句通过对比两种侍奉君主的方式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反映出在现实中正直之人往往命运坎坷,而不择手段者或许能在本国生存,揭示了命运与道德、处世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暗示命运并非总是青睐正直和忠诚之人。
故运命之所在,人事不能夺也。
-解析:对前文所列举的众多人物命运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命运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命运的安排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这一观点贯穿全文,通过诸多历史事例的论证,至此得到进一步强化,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在历史和人生中的强大影响力。
仲尼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解析:引用孔子的话,孔子认为道的施行与否皆由命运决定。通过圣贤之言,为文章的命运观点提供权威性支持,表明道的兴衰如同个人命运的穷达一样,都受命运的支配,进一步深化了命运决定一切的主旨。
夫道之行废,犹命之穷达也。故运命无常,惟人所召。
-解析:进一步阐述道的行废与命运穷达的相似性,同时指出命运虽然看似无常,但实际上是由人自身的行为所招致。这里在强调命运决定性的基础上,也略微提及了人的行为对命运的反作用,使命运观更加全面,暗示人们的行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命运的走向,不过这种影响最终仍受命运大框架的约束。
人生于世,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以德御运气,以道御命,何患不臧?
-解析:感慨人生短暂,如同白驹过隙。作者提出应对命运的方式,即通过道德来驾驭运气,用道义来驾驭命运,如此便不必担忧结果不好。这表明尽管命运强大且无常,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对道义的坚守,在有限的人生中更好地面对命运,体现了一种在命运面前积极的人生态度。
若乃怀匹夫之量,挟一隅之智,欲以徼幸取巧,居非其位,行非其道,弃顺效逆,妨贤卖友,自衒自媒,求人之知,福不盈眦,祸溢于世,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解析:描述了小人的行为和结局,他们心胸狭隘、智谋短浅,妄图通过侥幸取巧获取利益,居非其位,行为不符合道义,背弃正道,妨碍贤能,出卖朋友,自我炫耀以求他人赏识,最终福分极少,灾祸却遍布世间。与之相对,君子则安于平易的处境等待命运的安排。通过小人与君子在面对命运时不同行为和结局的对比,强调了坚守道德和顺应命运的重要性,引导人们以君子的方式面对命运。
是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其慎之!
-解析:文章结尾总结,指出言语可能招来灾祸,行为可能带来耻辱,提醒君子要谨慎行事。这不仅是对前文关于命运与行为关系的总结,也给读者以警示,强调在命运面前,人们需要时刻谨慎言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灾祸和耻辱,使文章的劝诫意味更加浓厚,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
句译: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译:国家的太平与动乱,是由时运决定的;个人的困厄与显达,是由命运决定的;地位的尊贵与卑贱,是由时机决定的。
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
译:所以,时运即将昌盛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圣明的君主。有了圣明的君主,就必然会有忠诚贤能的臣子。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
译:他们之间的相遇,不用刻意追求就能自然契合;他们之间的相亲,不用他人介绍就能自然亲密。
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
译:君主倡导的事情,臣子必定会应和;君主谋划的事情,臣子必定会听从。他们在道德观念上完全一致,一举一动都符合彼此心意,利害得失不能使他们的志向产生疑虑,谗言陷害不能使他们的交情分离,这样之后才能成就功业。
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译: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难道仅仅是人力所致吗?这是上天授予的,是神明告知的,是时运促成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
译:黄河水变清就会有圣人诞生,里社中有声音鸣响就会有圣人出现,群龙出现就会有圣人被任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
译:所以,伊尹本是有莘氏陪嫁的奴隶,却在商朝成为阿衡(宰相)。
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