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路过一家咖啡馆,谢婉卿提议喝杯咖啡庆祝第一次咨询。俞栩出人意料地同意了,甚至选了一个靠窗的明亮位置。
"周医生似乎很了解作家。"谢婉卿搅动着拿铁,"她书架上有好多文学书。"
俞栩小口抿着黑咖啡:"她毕业论文研究创作心理。"停顿了一下,"她读过我的书。"
"真的?她怎么说?"
"说《无声告白》是创伤叙事的典范。"俞栩模仿着周医生的学术腔调,但谢婉卿能看出她暗自高兴。
"她是对的。"谢婉卿微笑。
俞栩突然抬头,黑眼睛直视谢婉卿:"为什么一直帮我?"
这个问题像一把小刀,轻轻挑开谢婉卿精心保护的秘密。她低头看着咖啡杯,斟酌词句:"最初是因为你的书帮过我。后来"她抬起头,迎上俞栩的目光,"后来是因为你就是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俞栩的睫毛颤动了一下,像蝴蝶翅膀:"我不明白。"
"没关系,"谢婉卿轻声说,"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
接下来的几周,谢婉卿目睹了俞栩缓慢但确实的变化。药物似乎没有影响她的创造力,反而让那些深夜写作的片段不再充满自我厌恶。她开始按时吃饭,偶尔甚至主动做家务。普鲁斯特明显胖了一圈,因为俞栩不再忘记喂它。
一个周日的早晨,谢婉卿被门铃声吵醒。她睡眼惺忪地开门,俞栩站在门外,穿着运动服,头扎成马尾,额头上还有细密的汗珠。
"你跑步了?"谢婉卿难以置信地问。
俞栩耸耸肩:"药物让我睡不着。"她举起一个纸袋,"买了早餐。"
谢婉卿接过袋子,里面是还温热的豆浆和包子。这个简单的举动让她胸口暖——一个月前,俞栩几乎不会主动踏出公寓,更别说买早餐了。
"谢谢。"谢婉卿微笑,"要一起吃吗?"
俞栩点点头,熟门熟路地走向厨房拿盘子。谢婉卿注意到她的动作比以前流畅多了,不再像个游魂。
"周医生建议我参加一个活动。"吃早餐时,俞栩突然说。
谢婉卿差点被豆浆呛到:"什么活动?"
"社区中心的阅读会。"俞栩皱眉,"他们想找本地作家分享作品。"
谢婉卿小心控制着表情:"你想去吗?"
"不知道。"俞栩戳着包子,"她说可以只当听众。"
"我陪你去。"谢婉卿立刻说,"如果你决定去的话。"
俞栩抬头看她,眼中闪过一丝感激:"谢谢。"
活动在周五晚上。当天下午,谢婉卿现俞栩在o门口来回踱步,穿着那件白色衬衫,头梳了又乱,乱了又梳。
"我们可以不去的。"谢婉卿轻声说。
俞栩摇摇头,但脸色苍白得像纸:"如果我不行的话"
"我们就立刻离开。"谢婉卿坚定地说,"没有压力。"
社区中心比上次读书会人多,约莫三十多人围坐成半圆。俞栩选了最后一排的角落位置,谢婉卿紧挨着她。当主持人宣布今晚有"特别嘉宾"时,俞栩的身体明显僵硬了。
"别担心,"谢婉卿耳语,"没人知道是你。"
第一位分享者是个退休教师,朗诵了自己写的田园诗。第二位是个大学生,分享了一篇科幻短篇。俞栩的紧张似乎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甚至在某些段落微微点头。
"接下来,"主持人笑着说,"我们有幸邀请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地作家,为大家朗读一段新作。"
谢婉卿惊讶地看向俞栩,后者摇了摇头,眼中同样困惑。
一位戴着口罩和鸭舌帽的年轻女子走上小讲台,谢婉卿立刻认出了那双眼睛——林曦,俞栩的编辑。
"这段文字来自一位我非常尊敬的作家,"林曦的声音轻柔但清晰,"是她正在创作的新书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