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新纳兰小说>我在古代搞建设by > 第73章 州牧的考校(第1页)

第73章 州牧的考校(第1页)

青州州牧府邸,深藏于州府最核心的权贵区域。高耸的朱漆大门紧闭,门前蹲踞着两尊狰狞的狴犴石兽,怒目圆睁,无声地宣示着此地的威严与不可侵犯。门楣上悬挂的“牧守青州”鎏金牌匾,在深秋略显阴沉的天空下,散着沉甸甸的、令人屏息的压迫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混合着上好檀香、陈年墨锭与权力铁锈味的沉重气息,吸一口都仿佛要坠入肺腑深处。

沈微跟在萧砚身后半步,踏过冰冷光滑得能映出人影的青石板路。两侧持戟肃立的卫兵,如同泥塑木雕,连眼珠都纹丝不动,唯有他们身上精铁甲叶偶尔出的轻微碰撞声,在这死寂的庭院里显得格外刺耳。每一次脚步落下,都在空旷的回廊里激起轻微的回音,敲打在紧绷的心弦上。她微微垂着头,目光落在自己沾了些许州府街尘的玄色棉布鞋尖,以及萧砚那墨色大氅下摆沉稳移动的玄色锦缎暗纹上。肩上的木匣,装着那三件寄托了“祥瑞”之名的玻璃器,此刻却沉重得如同三座大山。

穿过几道森严的门禁,终于踏入州牧府的正厅。

厅堂极其高阔,数根需两人合抱的朱漆巨柱撑起雕梁画栋的穹顶。巨大的蟠龙藻井在头顶投下威严的阴影。光线透过高大的雕花窗棂,在地面光洁如镜的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厅内那股凝重的、混合着熏香与权力的寒意。

厅内并非空旷。两侧早已按品级设好了紫檀木官帽椅,此刻坐满了身着各色官袍的官员。青的、蓝的、绯的、紫的……如同按色块排列的等级序列。他们或正襟危坐,或捻须低语,或闭目养神。当萧砚与沈微踏入厅堂的瞬间,数十道目光如同实质的探针,瞬间聚焦而来!

那目光里,有审视,有好奇,有漠然,更多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毫不掩饰的轻蔑与质疑。如同在打量一件稀奇的、却上不得台面的货物。尤其当这些目光落在沈微身上——她那一身玄色细棉布、毫无纹饰的简单衣着,在满堂锦绣绫罗、金玉配饰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如同闯入鹤群的灰雀。

沈微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目光刮过皮肤带来的刺痛感。她深吸一口气,胸腔里那颗因等级森严而冰封的心,此刻却因这赤裸裸的审视和即将到来的考验,剧烈地搏动起来,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灼热!她强迫自己挺直了因巨大压力而想要微弯的脊梁,目光低垂,却不再闪躲。

“清河县令萧砚,携本县技术顾问沈氏,拜见州牧大人!”萧砚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响起,平静无波,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压下了所有低语。

“嗯,萧县令辛苦。”一个略显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从正前方传来。

沈微随着萧砚行礼的动作微微躬身,眼角的余光飞快地扫过主位。

州牧是一位年约六旬的老者,身着深紫色官袍,胸前绣着象征一州之牧的云雁补子。面容清癯,颧骨微高,一双眼睛并不算大,却精光内敛,如同两口深不见底的古井。他端坐于巨大的紫檀木书案之后,手边放着一盏热气袅袅的香茗,目光平静地扫过萧砚,最终落在沈微身上,带着一种审视的、仿佛能洞穿一切的力量。

“坐吧。”州牧淡淡开口。

萧砚在左侧下预留的位置落座。沈微则恭敬地垂手立于他身后侧方,如同一个真正的“顾问”该有的位置。她能感觉到,随着她的站定,厅内那些审视的目光非但没有移开,反而更加锐利,如同无数细小的针尖,扎在她身上。

“萧县令,”州牧端起茶盏,用杯盖轻轻撇去浮沫,动作从容,“嘉奖令中提及,你清河县于推广新粮红薯一事上,颇有建树?还有那防疫之法,据说也颇有章法?今日述职,不妨详述一二,也好让诸位同僚,听听这‘清河经验’。”

话音落下,厅内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萧砚身上,更有一部分,带着玩味和审视,落在他身后的沈微身上。

萧砚并未起身,只是微微颔,声音依旧平稳:“回禀大人,红薯推广一事,非下官一人之功。此乃沈顾问于民间现、试种,并总结出适宜本地水土之法。防疫之策,亦是其在工坊管理中所行有效,下官观其可行,遂在县内推行。具体细则,沈顾问亲历亲为,更为详熟,不若由其代为禀明,更为妥当。”他直接将沈微推到了台前!

“哦?”州牧眼中精光一闪,放下茶盏,目光如实质般落在沈微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既如此,沈氏,你便说说。”

压力,如同实质的山峦,瞬间压向沈微!

她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的跳动声!数十道目光,如同无形的锁链,将她牢牢捆缚在厅堂中央。空气仿佛凝固,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阻力。舌战群儒?她面对的,是掌控一州生杀大权、浸淫官场数十年的老吏!是根深蒂固的轻视与质疑!

沈微深吸一口气!胸腔里那股因屈辱和不甘而点燃的火焰,混合着对清河县那片土地上无数期盼目光的责任感,猛地压下了所有恐惧!她不能退!清河县需要这份“政绩”作为屏障,她的工坊,她的玻璃,她的“飞梭”,都需要这份认可!这州府之行,是险关,也是龙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缓缓抬起眼,目光不再低垂,而是平视前方,越过州牧书案上袅袅的茶烟,迎向那一道道审视的目光。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带着一种扎根于泥土的、不容置疑的沉静力量。

“回禀州牧大人,诸位大人。”沈微的声音响起,初时因紧张而略显干涩,但迅变得清晰、稳定,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在寂静的大厅中回荡。

“红薯,又称地瓜、番薯,耐旱耐瘠,不择地力。清河县推广之法,重‘三时’。”她伸出三根手指,动作沉稳有力,“一曰‘选时’。清明前后,土温回升至十五度以上,即可育苗。过早易受春寒冻伤,过晚则生长期不足,影响块根膨大。”她直接抛出了温度概念,虽然这些官员未必懂“十五度”的具体意义,但“春寒”、“生长期”却是农事常识。

“二曰‘移时’。待苗长至一掌高,约五寸许,叶片舒展,根系达,选阴天或傍晚移栽最佳,避烈日灼伤,提高成活。行距二尺五寸,株距一尺,确保通风采光。”

“三曰‘管时’。前期保水促苗,中期控水促根,后期保叶促薯。尤其块根膨大期,需充足光照与昼夜温差。遇连雨需及时排涝,防烂根。”她的语不快,条理却异常清晰,每一个要点都辅以具体的操作时间和标准,精准得如同农书。

“至于产量,”沈微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厅内几个面露不屑、似乎在质疑这“贱民之粮”价值的官员,“清河县沙河村,坡地试种,亩产鲜薯两千一百斤。李家坳,中等旱田,亩产一千八百斤。去皮去杂,折合干粮,约为稻麦三至四倍!且耐储藏,可切块晒干,或窖藏过冬,实为度荒救急之良物!”

“两千一百斤?!”

“稻麦三倍?!”

厅内瞬间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低低的议论!即便是不通农事的官员,也清楚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在这个亩产稻谷三四石(约合三百到四百斤)就算丰年的时代,两千斤的鲜薯产量,无异于天方夜谭!质疑的目光瞬间转为惊愕与难以置信!

“哼!空口白牙!区区妇人,也敢妄言农事产量?怕不是为邀功请赏,信口雌黄吧!”一个坐在右侧前排、身着绯色官袍、留着两撇山羊须的干瘦老者冷哼一声,声音尖利,毫不掩饰其鄙夷。他是青州府通判,主管钱粮刑名,向来以刻板守旧着称。

这尖锐的质疑如同冷水泼入油锅!瞬间将厅内因惊人产量而引的骚动压了下去!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沈微,充满了更深的审视与怀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