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新纳兰小说>我在古代搞建设by > 第21章 后院烟火希望升腾(第1页)

第21章 后院烟火希望升腾(第1页)

(上)

清晨的露珠在老宅后院新垦荒地的草叶上滚动,折射着初升朝阳的金辉。沈微(林薇的意识)站在后院门口,目光越过那片承载着深紫色希望的薯苗田,越过散着森林清香的堆肥堆,最终落在那片刚刚被清理出来、还显得空旷而杂乱的角落——那里,将成为“沈记”肥皂工坊的雏形。

桌上那枚萧砚留下的一两银锭和卖皂换回的沉甸甸铜钱,不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启动新事业的引擎。西市的惊魂让她深刻认识到,单打独斗和街头摆摊的脆弱。她需要更稳定的生产,更规范的流程,更安全的销售渠道。建立一个小型工坊,势在必行。

“小姐,木料和工具都买回来了!”小桃清脆的声音带着兴奋,从院门口传来。她身后跟着赶驴车的王伯,车上堆着几根笔直光滑的杉木条、几块厚实的松木板,还有斧头、锯子、刨子等木匠工具——这是用那锭银子在镇上采购的。

“辛苦了,小桃,王伯。”沈微迎上去,帮着卸货。沉甸甸的木料搬进后院,带着新木特有的清香,瞬间给这片原本只有泥土和堆肥气息的角落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

“沈姑娘,您这是要…盖房子?”王伯看着堆放的木料,有些不解。

“搭个棚子,遮风挡雨,以后就在这里做皂了。”沈微解释道,眼中闪烁着规划的光芒。

选址就在堆肥堆旁边,背靠老宅后墙,取水方便,也相对避风。地方不大,但足够初期使用。沈微心中早已有了草图:一个简单的单坡顶棚,三面用木板或竹席围挡,留一面敞口便于通风和搬运材料。

“搭棚子?这活儿老汉能帮上忙!”王伯一听来了精神,他年轻时也干过泥瓦木工,“杉木做柱子和梁,松木板做顶棚和围挡,结实又便宜!”

沈微求之不得:“那太好了!工钱…”

“嗨!说什么工钱!”王伯大手一挥,“沈姑娘您帮衬我生意,又给咱们村弄出那么好的犁,老汉帮点小忙算啥!管顿饭就成!”他性格耿直爽快,对沈微是真心佩服。

有了王伯这个经验丰富的帮手,棚子的搭建度大大加快。沈微和小桃负责打下手,递工具、扶木料。锯木的“嗤嗤”声,斧头砍削的“梆梆”声,锤子钉钉子的“叮当”声,打破了后院清晨的宁静,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劳动乐章。

沈微并非袖手旁观。她仔细回忆着现代简易工棚的结构原理,结合王伯的经验,提出一些建议:比如顶棚的坡度要利于排水,敞口的方向要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地面最好夯实铺一层碎砖防潮…王伯听得连连点头:“沈姑娘懂得真多!是这个理儿!”

看着一根根木柱稳稳立起,看着横梁架设完成,看着松木板被一块块钉上,一个简陋却结实、能遮风避雨的棚屋轮廓渐渐清晰,沈微心中涌起一股亲手搭建基业的踏实感。这不再是一个虚无的想法,而是正在她眼前、由她亲手一点点变成现实的物理空间!

(中)

棚屋的骨架搭好,沈微的注意力立刻转向了核心——生产设备和人员。

制作肥皂的核心设备并不复杂,但需要实用。她拿出纸笔(现在舍得买些好点的纸了),凭借记忆和系统知识,画出了几个关键设备的草图:

大型皂化锅:需要一口厚实、耐碱的铁锅。这个直接委托给李大锤打造,要求锅深、壁厚、带盖。

油脂精炼桶:选了一个容量适中的旧陶缸,清洗干净,准备用于猪油等动物油脂的加热过滤提纯。

搅拌工具:需要几根结实的长柄木铲,用于皂化过程中的搅拌。

冷凝水槽:用砖块和木板在棚屋一角砌了个浅池,准备注满冷水,用于皂液冷凝成型。

切皂台和模具:找了一块厚实平整的石板充当切皂台,又让王伯用边角料做了几个大小统一的木框模具。

这些设备简陋吗?非常简陋。但每一件,都是沈微根据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精心规划、亲手参与制作的。看着它们一点点在后院棚屋里归位,一种掌控生产流程的初步信心油然而生。

硬件有了,软件(人员)同样关键。她和小桃两个人,既要管农具作坊的账目和协调(李大锤那边订单不断),又要照料田地、堆肥、育苗,还要做皂,实在分身乏术。招募人手,势在必行。

人选,沈微心中早有计较。她不需要多么伶俐聪明,要的是勤快、本分、可靠。

第一个目标,是住在村西头的王婶。王婶丈夫早逝,独自拉扯一个半大儿子,生活清苦。她以勤快和手脚麻利闻名乡里,为人老实本分,从不搬弄是非。沈微之前推广红薯种薯时,王婶是最早响应的几家之一,做事非常利落。

第二个目标,是村东头的赵家媳妇赵嫂。赵家是村里有名的老实巴交人家,赵嫂性格温顺,有点胆小,但做事极其认真仔细,针线活和灶上活都是一把好手。家里负担也重,有年迈的公婆和两个孩子要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微带着小桃,亲自登门拜访。

“王婶,在家吗?”沈微敲响了王婶家的柴门。

王婶正在院子里晾晒野菜,闻声抬头,看到沈微,有些局促地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沈姑娘?快进来坐!您…您找我有事?”她对这位能做出“神犁”和“香皂”的姑娘,带着天然的敬畏。

沈微说明来意:“王婶,我在家后院弄了个做皂的小作坊,想请您过去帮忙。活不重,就是处理油脂、搅拌皂液、切皂这些,按天算工钱,一天十五文,管一顿午饭。您看…行吗?”

“十五文?管饭?”王婶的眼睛瞬间亮了!这可比她挖野菜、打零工挣得多多了!而且就在村里,离家近!她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行!行!沈姑娘看得起我,我一定好好干!啥时候上工?”

“明天一早,到我家后院就行。”沈微笑道。

赵嫂那边更顺利。当沈微提出一天十二文工钱(考虑到赵嫂动作可能稍慢,但胜在细心,负责切皂、修边、包装等精细活)时,赵嫂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声答应,感激得眼眶都红了。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王婶和赵嫂就早早地来到了沈家后院。两人都换上了最干净的衣裳,脸上带着紧张又期待的神情,看着那个新搭好的棚屋和里面摆放的“奇怪”家伙什。

沈微和小桃已经在里面忙活了。一口崭新的大铁锅(李大锤连夜赶工送来的)架在临时垒砌的简易灶台上,旁边是装满清冽井水的陶缸和精炼油脂用的陶桶。空气中弥漫着猪油加热后的荤香和草木灰的碱味。

“王婶,赵嫂,来啦!”沈微招呼她们进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地方简陋,活计也不轻松,但咱们按规矩来,工钱日结,绝不拖欠。”

她先带两人熟悉环境,然后开始分工:

“王婶,您手脚麻利,力气也大,负责油脂的精炼提纯和皂化前期的搅拌。”沈微指着那口大陶桶和灶上的铁锅,“这是今天要用的猪板油,需要切小块,在陶桶里小火慢熬,把油熬出来。熬好的油要过滤掉油渣,倒进铁锅备用。这一步很关键,油脂干净,皂才好。”她详细示范了切块、熬油、过滤的过程。

“赵嫂,您心细,负责准备碱液和后期皂液的搅拌入模。”沈微指着另一个装着草木灰的陶缸,“这是草木灰,按我教的比例加水搅拌、沉淀、过滤,得到碱液。碱液有腐蚀性,要小心,戴好手套。”她强调安全,并示范了过滤碱液和测试浓度(用鸡蛋漂浮法这种土办法)的技巧。“等王婶把油准备好,碱液也过滤好了,就按我要求的顺序和度,慢慢把碱液倒进油锅里,然后就是不停地搅拌!这是个力气活,也是耐心活,咱们轮着来。”

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王婶和赵嫂听得认真,虽然对这些“古怪”流程充满好奇,但更多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珍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