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新纳兰小说>大唐医女法免费视频 > 第206章 阴阳双补(第1页)

第206章 阴阳双补(第1页)

“你看这里。”张思贞突然指着书中一处记载,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这个治疗痈疽的药方,所用药材与寻常方剂大不相同,而且其中的配比也极为精妙。若是能验证其疗效,说不定能为痈疽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苏瑶凑近一看,眼中同样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没错!先师生前也研究过这个药方,只是当时苦于没有合适的病例,无法进行验证。如今若有机会,我们定要一试。”

两人沉浸在对医书的探讨中,全然忘记了窗外的细雨。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对《青囊经》的理解也愈深刻,那些看似奇怪的批注与记载,在他们眼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们仿佛看到了前朝医者在书房中潜心钻研的身影,感受到了那份对医道的执着与热爱。

然而,就在他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时,藏书阁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很快,一个年轻的弟子匆匆跑了进来,面色焦急:“张师兄,苏师姐,不好了!城西李大爷的病情突然恶化,恐怕撑不过今日了!”

张思贞和苏瑶心头一紧,李大爷的病情他们都有所了解,之前一直按照常规方法治疗,却始终不见好转。此刻病情恶化,更是让人揪心。苏瑶下意识地看向《青囊经》,目光落在那处关于消渴症的批注上,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张师兄,李大爷的症状与消渴症极为相似,我们我们能否参照《青囊经》中的方法一试?”

张思贞微微一怔,他深知此举风险极大,若稍有不慎,不仅无法挽救李大爷的性命,还可能会落下庸医的骂名。但看着苏瑶坚定的眼神,再想到李大爷危在旦夕,他咬了咬牙:“好!死马当作活马医,我们就按书中所述,一试究竟!”

两人迅收拾好医书,带着药箱匆匆赶往城西。一路上,细雨依旧下个不停,打湿了他们的衣衫,却浇不灭他们心中的那份急切与忐忑。他们的脑海中不断回想着《青囊经》中的内容,反复确认每一个细节,生怕出现一丝差错。

当他们赶到李大爷家中时,只见老人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李大爷的家人围在床边,眼中满是焦急与绝望。张思贞和苏瑶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为李大爷诊治。他们按照《青囊经》中记载的方法,仔细观察李大爷的二阴症状,又结合脉象与舌苔,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

在煎熬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张思贞和苏瑶守在李大爷床边,密切关注着他的病情变化。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牵动着他们的心。李大爷的家人也紧张地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打扰了二人的诊治。

不知过了多久,李大爷的面色终于有了一丝血色,呼吸也变得平稳起来。张思贞和苏瑶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惊喜与难以置信。他们成功了!《青囊经》中的方法竟然真的有效!李大爷的家人见状,纷纷跪地感谢,泪水夺眶而出。

雨丝在雕花窗棂上蜿蜒成河,将藏书阁切割成朦胧的琥珀色。张思贞执起放大镜的手微微颤,晨光穿透玻璃,在那行朱砂小字上凝聚成滚烫的光斑。蝇头小楷里的“建安四年”四个字突然活了过来,化作东汉末年间翻飞的奏章、太医署里蒸腾的药香,还有某位无名医者伏案疾书时,烛火在宣纸上摇晃的虚影。

“你看这‘夜尿如注’四字。”他的声音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来的,带着现宝藏的震颤,“寻常医案只记症状,此人却独独点明二阴变化,分明是把《黄帝内经》‘肾开窍于二阴’的精髓,揉进了临床实践。”放大镜下,墨迹边缘细微的晕染痕迹清晰可见,那是朱砂混着胶液反复描摹的印记,足见书写者落笔时的慎重。

苏瑶俯身时,鬓边的玉簪擦过书页,出细微的轻响。她指尖悬在紫苏叶上方,迟迟不敢触碰,仿佛惊动了这枚跨越三百年的标本,就会打破某个时空结界。叶片边缘蜷缩的弧度里,露水结晶折射出七彩光晕,在生宣上投下蛛网般的纹路。“紫苏解鱼蟹毒,和胃气,入脾经。”她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破茧般的惊喜,“消渴症久服甘寒之剂,脾胃必然受损,这叶片分明是暗示用药需顾护后天之本!”

窗外的雨势骤然转急,豆大的雨点砸在青瓦上,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踏。张思贞的目光被破损页缘的修补痕迹牢牢吸引——那些粗细不一的丝线,有的已黑脆裂,有的却还泛着新鲜的光泽。他数着修补处的针脚,突然倒抽一口冷气:“你看!此处修补痕迹共有七重,最早的线头用的是桑皮纸,最晚的却是当代特供的四川的“益州纸”。”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些交错的纹路,“这说明至少有七位医者,在不同年代修补过同一处,他们都注意到了这个剂量差异!”

苏瑶的指甲不自觉掐进掌心。生地黄三钱、麦冬五钱、黄连五钱的配伍,像一串神秘的密码在她眼前跳动。她突然想起师父临终前反复摩挲的《肘后备急方》抄本,那本布满批注的古籍里,消渴方的黄连用量确实是三钱。“多出来的这两钱黄连,不是随意添加。”她抓起毛笔,在旁侧空白处疾书,“白虎汤清阳明热,黄连泻心火,心火不降则肾水不升,这两钱黄连,竟是打通心肾相交的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烛花爆响的刹那,苏瑶的玉簪在《青囊经》泛黄纸页上投下蛛网般的阴影。她指尖停在"中病即止"四字上,去年深秋的药香突然在喉间翻涌——那位浑身燥热的商贾初诊时,舌苔黄厚如积粉,脉洪大而数,分明是《黄帝内经》里"心移热于肺,传为上消"的典型症候。

"我依书中消渴方,用黄连五钱、麦冬八钱、生地黄一两。"她的指甲掐进掌心,仿佛还能触到那剂药煎好时的苦香,"前十日患者烦渴大减,可半月后却开始腹痛泄泻,到第二十七日晨起,竟四肢厥冷如冰。"窗外夜雨敲打芭蕉,烛火在她瞳孔里晃出细碎的金光,"我当时慌了神,忙用理中汤急救,可足足三日,他指尖才慢慢有了温度。"

张思贞的目光落在书页间那片三百年前的紫苏叶上,突然伸手按住苏瑶颤抖的手腕:"你看这紫苏叶的位置,正夹在黄连五钱的记载旁。前朝医者在六味地黄丸里加黄柏知母,却在这张方里独独用了紫苏"他抓起毛笔,在砚台里重重碾动,浓墨在瓷砚边缘凝成霜状,"消渴症本属阴虚,你用大剂滋阴药没错,但忘了滋阴药滋腻碍脾,更没留意患者脉虽洪大却重按无力——他哪里是单纯的实热,分明是虚火浮于上焦!"

苏瑶猛地抬头,烛火将她睫毛的影子投在颧骨上,像振翅欲飞的蝶。她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攥着她的手,掌心的老茧擦过她虎口的合谷穴:"医案不是刻舟求剑的竹简,是活人身上淌过的血。"此刻看着张思贞在批注旁画下的配伍图,黄连与生姜的剂量线在宣纸上交叉成十字,她突然浑身冷——原来三百年前的医者早已在"中病即止"旁用朱砂点了三个小点,那分明是提示连续服药不得过三旬的警示符号!

"你看这修补痕迹。"张思贞的笔尖敲在破损页缘第七道补线上,"用的是益州纸特有的桑皮纤维,修补者在黄连剂量旁加了小字旁注脾弱者减半。"他翻开随身的医案,里面夹着去年商贾的病历,"你看这位上世医家治消渴,在滋阴方里加了一钱木香醒脾,和这紫苏叶的用意异曲同工。"

雨声突然变得粘稠,像煎药时翻涌的泡沫。苏瑶从抽屉里取出个紫檀药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三种不同产地的黄连——川连色深味苦,雅连形如鸡爪,云连瘦小弯曲。她拈起一片雅连,对着烛光细看其节结:"去年若能想到,商贾久居岭南,湿气侵脾,该用雅连而非川连"话音未落,张思贞突然握住她的手,将雅连放回盒中,转而取出一片云连:"心火旺用川连,脾湿重当用云连,你看这云连的过桥短,燥性弱,正适合脾虚夹热之证。"

烛泪在案几上堆成了白珊瑚,苏瑶忽然指着《青囊经》里"夜尿如注"四字:"思贞你看,这位前朝医者在改用肾气丸时,特意注明去附子,加五味子。五味子酸收固涩,正对应夜尿频繁,可我去年"她声音哽咽,"竟没想到消渴重症后期,阴损及阳,需阴阳双补。"

雨丝在窗棂上织成细密的帘幕,张思贞推开窗的瞬间,年前那个雨夜的凉气突然漫上心头。那时他刚满十六,抱着一捆《难经》抄本跌跌撞撞冲进师父的诊室,衣摆上还沾着青石板路上的泥点。师父正就着豆油灯批改医案,烛花在他镜片上晃出细碎的光斑,照见案头摊开的《伤寒论》,书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紫苏叶。

喜欢医女的大唐恋歌请大家收藏:dududu医女的大唐恋歌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