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书敬献给万工农兵大学生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艾叶子
第一章当个厂医也不错
忆江南告别军营,回到了西江省机械厂。
她的想法非常简单,还是回车间、继续她曾经有过的充实而欢乐的工人工作和生活吧。
当兵年,她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与车间工人们的联系和往来,感觉就像是出了一趟远门,现在终于又回来了。
西江省机械厂是年开始筹备建厂,最初是以《中央机械厂》的规模来设计筹建的,当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上海人居多。
o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加上苏联逼债,国内许多新建项目纷纷下马,《中央机械厂》降低规模级别、就改名成为《西江省机械厂》;到了o年代中期,已经移交给界西市机械局代管了。
从o年开始,大学重新招生,取消了高考、改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些来自各行各业、最基层的新大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实施推荐工农兵入大学制度以来,市里分配给界西市这个最大的机械厂、大学生招生名额每年都有、个。
上学名额都是最先向生产第一线倾斜的,作为军工产品车间又是最受重视的第一线;能分配到这个车间的师傅们,必须是经过政治审查,历史清白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工人。
恢复高考势在必行,年、可能是择优推荐上大学的最后一年了!再与那些老高中生或者新高中生,在考场上一竞高下,忆江南显然不具优势了。
文科,她是胸有成竹的、关键在于数理化的绝对劣势;她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停留在了年前、只有那个一元一次方程式水平;物理只是自学过电工学、化学根本没有学过。
扬长避短,这是忆江南为自己制定的策略,为了能够跨进大学再学习,她已经等待年啦!
和她一道进厂的老三届的高中或初中的学生们,绝大部分都已经进入到了个人婚姻家庭的生活轨道上去了。
分配进工厂干了年,厂领导就将岁的忆江南列入重点培养对象。
找她谈话时,一听说要准备当民兵营副营长,忆江南担心万一今年征兵开始领导会不让走了。
她指着自己的鼻子,两只眼睛变成了对对眼,装傻充愣问道:“是准备培养我吗?民兵营长是哪一级的干部啊我要去当兵,还是培养其她的女职工吧”。于是,她提供了、个本车间同期进厂女学员的名字,反正不是自己就行了。
就这样,她放弃了工厂领导的一次提拔培养机会,去了部队;从一个每月津贴只有元钱的大头兵开始了军营生涯。
经历过军队士兵生涯锻炼年,在部队入了党;现在回到了工厂、面临二次再分配。
劳动工资科童科长提出:“两个岗位,你可以选择一个;一是厂部宣传科当广播员放映员,你在部队就是干这行的,熟门熟路;二是咱们工厂卫生所需要人,你可以去卫生所上班”。
“卫生所?在部队是干广播员放影员守机员,没有做过医务工作啊?”
“不要紧,可以马上送你去接受护理技能的培训”。
还有这样的好事情?可以接受培训,学习新的技能,又可以走在学习新知识的小路上,忆江南不由心动了。
闻讯,老父亲忆忠勇倒是很满意:“当医生护士很好啊,可以治病救人;解放战争时期,我在东北第四野战军阿城医院就是院长,你妈妈还是护士;现在咱们家还缺一个搞医的人”。
忆江南知道,老爸还就是部队的习惯,喜欢调兵遣将排兵布阵。
他因为身体原因,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前、谢绝副司令任命;o岁就主动申请办理了退休,在那个年代,那可是一次绝无仅有的选择,要知道有多少人眼睛中都盯着那个位子。
退休以后,现在他能安排调动的就是这几个子女了;全家人口都要合理安排,涉及民生的重点行业最好要有家人参与。
按照他的想法,放一个到食品副食品公司,民以食为天、解决吃肉吃油吃粮的问题,老大被安排其中当了一名工人。
放一个去医院或者卫生所,解决全家医疗保健看病的问题,目前暂时空缺,如果忆江南能够填补医疗这个空白,他还是很满意的。
部队里面嘛,最好要放一个,第二代当中没有军人接班、真不甘心、于是小弟目前还是现役军人。
再能放一个管盖房子的、管物资的单位也很好;目前暂时没有,那就等待机会、以后再慢慢调整。
作为曾经的体委名誉主任,放一个孩子去体委,解决看体育比赛门票的娱乐问题,计划是把老三安排进体委。
老三的兴趣爱好走的是冷门路线,搞什么围棋、桥牌、康乐球、钓鱼之类,这类人才在o年代比较稀缺,体委正需要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城市的人们非常喜欢群众运动,什么排球足球体操等等搞得少,打篮球是最大众化的群众运动。
一有球赛,那就是倾城出动人山人海,没票就得翻墙入场,连台阶过道走廊都站的满满的;散场时偶尔还会生拥堵踩踏的危险情况……有一个在体委工作的孩子,今后观看所有的体育竞赛那就稳妥了。
忆江南参军入伍时,是在部队医院接受的新兵集训,当时就很想留在医院,那是她早年意愿和兴趣最强烈的职业。
可是工作调来调去阴差阳错,几度与医院失之交臂,打心眼里已经放弃了的志愿,却突然出现转机、落到了她的身上、还真是有点意外;也许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无心插柳柳成荫”。
成长在军人家庭和部队大院的忆江南,从小就接受“军人的天职是服从”的教育,组织决定服从分配,这已经是一种骨子里的习惯了!
接到工厂劳资科正式通知,新的工作岗位就在工厂卫生所;拿着介绍信,便去报到。
在总务科转粮油关系,这才现粮食定量变化了。
卫生所属于工厂的机关单位,粮食定量每个月只有斤;忆江南顿时感觉到很遗憾,在部队粮食定量是每月斤大米。
强体力的连队战士生活,把女兵们都培养成了一个个的“大胃王”。
通讯兵连队的女兵饭量最高记录,一顿吃过个大包子,忆江南不是最彪悍的那一组人,但是大包子大馒头一顿也吃过、个;现在粮食定量降低、万一吃不饱饭,这可是一个大问题了。
工厂卫生所有位所长,俞秀英所长是一位高个苗条皮肤白皙、很漂亮的女医生,o多岁,说话声音非常悦耳动听、她是党员分管行政工作;刘厚文副所长是一位胖乎乎的敦厚男医生,o多岁,是部队去年刚转业回来的团级技术干部,他是分管业务的。
两位所长介绍了卫生所的情况,工厂卫生所医务工作者一共人,没有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医师,只有、个中专卫校学历的医护人员;还有一小半人是师傅带徒弟上岗再边学边干的。
厂卫生所涉猎很广,必须是内外妇儿骨科、中医中西药方剂都要懂一点的“万金油”型的复合人才。除了工人们的劳动保障,平时还要给职工家属、周边农村的村民看病治疗、打预防针;凡是在卫生所工作的人员,只要穿上了白大褂,不分医生护士护工药的,工人们倒是一律都尊称为“某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