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兰倒是坐在门边,看着大书房两个角落里的两个小舅子,一个被抽得嗷嗷叫,一个没挨揍却钻到了桌子底下,回头疑惑地看向赵辰:“大哥?”
赵辰从小到大没少挨揍,对他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小声说道:“做你的功课,别说话。”
赶紧假装自己不存在啊,小傻子!
真以为自己是女婿就不会挨揍吗?
沈兰多看了两眼,跟着缩了缩脖子,扭过头看向自己的功课,不由得更加认真起来。
他一定要更加努力,小舅子已经算是聪明人了,还被岳父岳母这么打,他这次一定得努力进一甲……
他看看桌子底下的另外一个小舅子,再想想看过的祝阳的文章,感觉下一科一甲难度有亿点高,还是努努力争取一下二甲。
书房里祝阳的文章都是两年多前的了,谁知道经过那么长时间,祝阳那样的人能学成什么样?
都说祝阳比赵淩强得多,最近赵淩的文章他看过不少,都不敢想祝阳得强成什么样。
感觉沈羡堂哥也没那么厉害,要不他还是争取一下靠脸拿个探花?
他回头看看赵淩桌上的漂亮滚地锦……
嘶——
这一科靠脸也不太行的样子。
等赵骅、赵王氏一起教训完了赵缙,看到钻在桌子底下写功课的赵淩,又是一通好打。
只不过赵淩不会像赵缙那样乖乖站着挨揍,扛着桌子跑得飞快,在狭小的大书房里闪转腾挪,比猴子还灵活。
反观赵骅和赵王氏倒是被大书房里的各种障碍物弄得束手束脚,还要担心踩到到处乱窜的狸奴。
“抹布,你在边上看着。”
“半蝉,你别人来疯!”
“小花,你带着小猫去外面!”
小花上一窝生的崽全都留了下来,现在都已经是大猫了,只是一直被各种事情耽搁了,没送去庄上。
经过这一回,赵王氏下定决心,把大猫崽子们全都送去了自家庄子和福满庄上。
等到八月份,天气也终于凉快了下来。
秋收之后颗粒归仓,果然是一个丰收年。
玉米的表现尤为优秀。
以往一些难以利用的地也利用了起来,关键是需要的人工少。
经过两年的试种后,顾潥发布政令推广种植玉米,免费像农户按照田亩数发放玉米种子,派人指导种植,并且规定在不占用现在农田的地方种植玉米,能够免税三年,其实就是鼓励开垦荒地。
按照大虞现行的律法,百姓开垦的荒地,第一年是免税的,第二年交相当于正常税赋的三成,第三年是五成,第四年才开始正常收税,且开垦出来的荒地都归开垦者所有。
瞧着好像是只要肯花力气开荒,那要不了几年就能当个小地主。
实则不然。
老百姓们对开荒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是工具的匮乏。
如今的冶铁工艺和产量就那么点,主要还得用于打造兵器,能够用来放在农业生产上的铁器数量很少。
有些地方还在普遍使用石器,效率和刀耕火种也差不了多少。
缺少铁器,也缺少耕地用的大牲口。
这就代表着必须要用更多的人力才行。
其次,真正的荒地想要开垦出来,成为能够长出庄稼的肥田,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之外,还需要足够的肥料,以及足够的时间。
荒地之所以是荒地,总归是有原因的。
不是土壤贫瘠,不适合作物生长;就是水太多或者太少,容易泛滥或者干旱。
最后就是,开垦出来的荒地还不定是谁的。
有时候朝廷的政令是好的,但下面的人执行坏了,把一个好的政令,变成了盘剥百姓的一种工具。
如今读书门槛那么高,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法解读正确的政令,他们也没有足够畅通的信息渠道,去了解真正的政令,更没有畅通的渠道,来反应他们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所以这个时代的官员,真的是百姓的父母官。
如果官员是好“父母”,那当地百姓的日子就能好过一些;
如果官员是“后爸后妈”,那把一地弄得民不聊生也不稀奇。
顾潥显然是知道下面这种现象的,把监督玉米推广的工作,交给了赵淩……赵淩不行,虽然他很了解玉米的种植技术,但他明年还要参加会试和殿试。
等会试和殿试结束,以赵淩的成绩得当庶吉士摆在御书房里。
而且大虞幅员辽阔,赵淩一个人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