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庄子合并成一个庄子,回头要在衙门那儿重新上一下契,更新信息,当然可以改一下名字,也方便管理。
赵淩在庄上待了十天,闻公公全程陪同着,看他把事情全都安排妥当。
赵辰和米氏他们也全程跟着,学习怎么处理,以后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也好有个经验。
本来最麻烦的是衙门那边,总得托关系塞钱请喝酒等一系列动作做完,才能把上契这样的小事情办完。
但闻公公跟着,谁敢收钱?
什么人敢收一位身边有公公伺候的贵人的钱?
不想活了。
对赵淩来说,耗费最大精力的,还是庄子的人员安排。
庄户、佃农、仆役、管事,他都得安排明白,做到心中有数。
留在庄上的人员不够多,主要是现在由于教育的缺失,管理人才普遍达不到赵淩要求的水准。
请了人牙子带了人过来,把庄上的家里的正好一起该招的招,该买的买。
今年天已经冷了,明年开春之后种树养鱼的事情也得安排。
另外原先惠王这边庄子也有一些不好种东西的贫瘠荒地,既然都是一个庄子了,自然可以引种牧草,顺便扩大养殖规模。
养羊的技术,包括从羊毛到羊肉的一系列处理现在已经很成熟了,不需要操心。
他准备先试试养点鸡鸭。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养羊养猪的成本还是太高了,鸡鸭会更方便一点。
当然养殖最大的问题是怎么防疫病,避免全军覆没,更要避免一些人畜共患病。
赵淩本来是打算逃课的,没想到在庄上的十天时间,比上学还忙,带着厚厚的一摞纸,回来就到处翻阅宫中藏书,找各种关系问各种官员相关知识。
米希天天被他缠着,找这个官员问养鸡,那个官员问种树,觉得刷新了对官员们的认知:“以前只知道他们在地方上做出过不少成绩,没想到他们还会给鸡看病,会腌咸鸭蛋。”
赵淩想着,他爹还会缫丝织布呢。
这也是管过织造局的人。
现在地方官,被百姓叫做父母官。
称职的父母要帮助孩子们成长,教会孩子们谋生的手艺,指点孩子们的前路。
一些先进的耕作、养殖等等技艺、工具,都是通过官员来普及传播的。
在神都的有两种官员,一种是已经外放过回来的,一种是还没外放的。
只要是外放过的官员,想要重新回京,问鼎权力中心的,都得在地方上做出许多功绩来。
不管他们是真的心系百姓,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起码得做点事情。
写在档案里,就是——
瞧,在我的领导下,田亩增产了!
瞧,通过我改进的技术,老百姓们吃上肉了!
瞧,在我的教导下,我这儿今年出了多少名进士、举人、秀才!
总结——给我升官!
只不过官员们外放的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哪怕同样养鸡,也有不同的情况。
赵淩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搜罗了许多养鸡养鸭的知识,又搜罗了京畿地区几乎所有品种的家养鸡和鸭。
顾潥看着御书房里埋头书写的小少年,很好奇他在忙什么,故作小声吩咐:“李伴伴,给朕看看水灵在写什么?”
“是,陛下。”李伴伴立刻走下去,从赵淩的桌子边上拿起一叠明显像是整理好的资料。
赵淩浑然不觉,继续埋头书写。
倒是顾潥大致扫了一眼通篇的鸡鸭,表情有点微妙,提高了一点声音叫了一声:“水灵。”
“嗯?”赵淩抬头看向顾潥。
顾潥一点都没觉得被冒犯,问:“朕让你考试你不考,说了认真学习也不学,在这儿研究养鸡养鸭?难道你觉得养鸡养鸭比当官好?”
“没有啊。学生正在努力学习怎么当官啊。”赵淩把养鸡鸭怎么跟百姓民生有关,做了个简单解释,“鸡鸭的饲料在农村唾手可得,只是养少量的三五只鸡,对普通农户的负担很小。鸡蛋可以拿出去卖钱,一年的针头线脑就有了。”
顾潥下意识问了一句:“不自己吃?”
赵淩觉得顾潥需要去学农,认真道:“他们舍不得。村里面的产出,能够拿来换钱的太少了。地里面的粮食产出少,交税交佃租,剩下的未必够自己吃饱。”
别以为村里面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就不用花钱了,穿的用的哪一样都要花钱。
至于村里面自己种的蔬菜拿出去卖钱?
除非大老远跑去城里卖,不然附近的集镇上,蔬菜根本卖不上价。
就算是城里,一板车的蔬菜,也只能卖上少少几文钱。
如果只是自己背筐去卖,那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