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呜,谁往我嘴里灌苦水?苦死我了!]
[救命,有人要毒死本公主!]
皇帝被闹得心烦意乱,宫里的小阿哥小格格都没她这么娇气。
“护士姐姐,我不吃药,我打针。”
迷迷糊糊中她开口道。
皇帝将勺子递到她嘴边,“乖,先喝药。”
最后是又哄又骗才喂完半碗药。
喂完皇帝才发现身上湿了一大片,梁九功招呼人将衣服送上,皇帝去了东边里间更换衣服。
回来路过书房时皇帝好奇地走了进去。
书房里书很少,笔墨纸砚也不多,靠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张书桌,可以想象白日里这里阳光会有多好。
桌上半遮半掩了几张草稿纸,他伸手抽出一张。
“浅析清初满汉女子服饰特征?”
皇帝粗粗扫了一眼,不解她研究这个作何用。
放下后,他打量起这个不大的书房,目光被桌上一个锁起来的木盒子吸引住。
很快,他眼神撇开回到西间的卧房。
宝音这次生病受了老大罪,缠绵病榻半个月身体才见起色。
连下了几日大雪,宝音差点以为自己来到冰雪世界。
这般大的雪哪怕后世也少见,她很担心蓝玉她们的现状,从她生病起就断了跟她们的联系。
而被宝音惦记的蓝玉等人,却远没有她想得那么艰难。
自打人手多起来,庄子的建设进度就按了加快键,起先是盖房的人多,生产的水泥赶不上进度。
后来调了一批人去烧水泥磨水泥,进度立马就快起来。
再加上砖都是现成的,十日功夫就建成了一个院子。
有了经验,速度又加快了,修完三个院子,两栋员工小楼后,又在靠近山脚的地方建了一排砖瓦小院,修了水泥炕。
哪怕气温低到零下二三十度,这群人住在温泉边又烧着火炕也没冷到哪里去。
就是人有点多,房子不是一户一家,而是男女分开住,一间房少数挤了十多个人。
入冬前,皇上下令废止圈地。
大部分逃荒的人还在观望,也有一些人念着故土难离,陆陆续续返了乡。
这段时间他们干活没少挣粮票,换到的粮食足够他们度过漫长的寒冬,等到明年再开几十亩荒地,这日子就缓过来了。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就是这般坚韧,稍微给点活路,他们就能顽强活下去。
小汤山的流民日子比外面要好很多,庄子的管事从不对他们又打又骂,干活不仅给吃的还送粮票布票。
来这里的人都说自己是进了福窝。
粮票能换粮食不说,布票也能换布和棉花。
自第一次送布后,后面又陆陆续续送来几回棉花,虽然不能让全家都换上一身新衣服,可也把家里每个人的棉袄都填得厚实一些。
老李走到山脚下敲了一声锣,立刻就有汉子披着衣服往外跑。
只一小会儿功夫他面前就排了两条队伍,少说也有上百号人物。
“现在抽五十人去暖房那边除雪,每日两斤米半尺布,愿意地跟我走。”
呼啦啦人群中跑出来六七十个穿着厚棉袄的男人。
老李只点了前面五十个,多出来的挥手让他们回去。
老李领着人去仓库拿铁锹,独轮车后,赤珠拿着一张纸走过来。
我这里需要三十个心灵手巧的,会刺绣的优先。
这次出来的人没那么多了,就出来二十多个,她看了又补充了一句,“会织布,搓麻绳的也行。”
这次出来的就多了,她也没嫌弃人多,就领着人走了。
月奴细声细语道:“奴家需要有养鸡经验的妇人。”
这个出来的就多了,月奴只点了前十个领着人也走了。
陆陆续续有人过来招人,有要挖煤的,有要烧石灰的,还有要挖水渠的,总之尽量让所有人手里都有活干。
忙起来才不会东想西想,才觉得有盼头。
京城里的市民躲在屋子里猫冬,小汤山的庄子却忙得热火朝天。
铲雪的人到处都是,这些雪被堆积在路两边,又被人推着独轮车送到附近的大湖里。
***
“曲三爷,快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