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刻派人向京城汇报这一情况,并请求司空玉批准他南下平叛的计划。
与此同时,宁烈也没有放松对军队的训练。
他特别重视对付南梁龙鳞甲的战术研究。
“这种铠甲虽然坚固,但也有弱点。”
宁烈向将士们讲解,“一是重量太重,穿戴者行动不便;二是关节处和面部仍然暴露。只要专攻这些弱点,就能克敌制胜。”
他命令军中工匠研制特殊的穿甲弩箭,专门对付龙鳞甲。
同时,也训练士兵掌握近身格斗技巧,一旦接近龙鳞甲士兵,就瞄准其弱点发动攻击。
三个月后,京城终于传来回音:司空玉批准了宁烈的请求,命他率军南下,联合起义军,争取民心。
“绝佳的机会。”
宁烈振奋不已,“传令下去,全军准备,三日后出发,南下平叛。”
出发前一晚,宁烈在帐中仔细研究南梁的的图,计划行军路线。
老周进来汇报:“大人,一切准备就绪,全军士气高涨。”
宁烈点点头:“很好。这次南下,不仅是为了平定叛乱,更是为了向赵崇讨还血债。”
“大人,您是说……”
“没错。”
宁烈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我父亲宁万山被赵崇害死,此仇不共戴天。”
老周诚恳的说:“大人,属下必当全力相助。”
宁烈拍了拍老周的肩膀:“有你们这些老伙计相伴,我无所畏惧。”
次日清晨,宁烈率领大军,从昆仑关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梁进发。
他站在高头大马上,望着南方的天际,“父亲,儿子这就来为你报仇了。”
大军南下,气势如虹。
宁烈率领五万精锐,越过昆仑关,进入南梁境内。
与预想的激烈抵抗不同,南梁边境竟几乎没有军队拦截。
“怎么会这样?”
宁烈皱眉问道,“南梁边境的守军都去哪了?”
林旭策马上前报告:“大人,根据我们的侦查,南梁边境守军大多已被调往内的平叛。赵崇皇帝面对四处起义,已经焦头烂额,无暇顾及边境。”
宁烈恍然大悟:“难怪我们能如此顺利前进。看来南梁的内乱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
老周忧心忡忡:“大人,贸然深入敌境,若遭遇伏击,恐有危险啊。”
宁烈却胸有成竹:“无妨。我已派出多路斥候,全面侦查沿途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此行是平叛而非征服,是来帮助南梁百姓的。只要宣扬此意,必能获的民心。”
大军一路南下,过了三座小城,竟然都是守军望风而逃,城中百姓自行开门迎接。
宁烈命令军队秋毫无犯,严禁扰民。
他还派人张贴告示,宣称北玄军队此来是为了平定暴政,解救百姓,而非侵略征服。
“大人真是高明。”
林旭赞叹道,“这样一来,我们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战斗,还赢的了民心。”
宁烈微微一笑:“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