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新纳兰小说>大明科举舞弊?老朱请我入朝免费阅读 > 第24章 我改变了历史(第1页)

第24章 我改变了历史(第1页)

“臣认为,淮西系和浙东系的文官大族共同谋划了这起科举舞弊案,但最后浙东系却暗中宣布退出,并未有任何人参与到其中,如此就可一举扳倒大部分淮西系文官大族。”

这是叶煊基于自己的理解,给出的想法。

“你如何肯定这其中,没有淮西武将系的参与,又为何认为浙东系做出了此等谋划,欲扳倒淮西系文官?两方文官大族联合,岂不更是好事?”

朱元璋眼神平淡,注视着叶煊问道。

闻言,叶煊欲言又止,看了看蒋瓛、毛骧两人,他接下来的想法说出来很危险,涉及到天大的事情和谋划,而他肯定自己的谋划八九不离十。

他不知道,蒋瓛和毛骧在这里,他该不该说下去。

朱元璋注意到了叶煊的眼神,他随即看了看蒋瓛、毛骧两人,最终淡声道:“尽管言吧。”

得到了老朱的肯定。

叶煊胆子也大了起来,这才道:“其实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臣认为很有可能和自己有着一定的关系。”

听了这话,众人脸色微顿,除了朱元璋外,其他三人打量着叶煊,那脸上带着各种意味。。。。。。叶煊确定是在说自己吗?并非是他们看不起叶煊,相反每个人都认为叶煊是国士大才,可如此重大的案件和叶煊产生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叶煊的职位太低了,也没有任何背景和家族能量,若是没有这些才识的话就是他们眼中的一个普通不入品的小官而已。

老朱没有说话,默默听着。

叶煊继续言道:“洪武六年停止举办科举,直到洪武十三年,臣从未听过重新举办科举的消息,朝廷对外宣称的消息,始终是在商讨科举的新型制度。”

“而直到洪武十三年年尾,也没有任何关于科举新型制度的消息,这就代表着正常情况下,洪武十四年是不会宣布开科的。”

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叶煊还没有来到大明,可这并不耽误他向范敏、滕毅等人打听洪武十三年的各种消息,根据他的探听,可以确定洪武六年到洪武十三年,没有任何重新开科的消息。

而洪武十四年,突然宣布重新开科。

这太突然了。

“继续说。”朱元璋的眼神渐渐的变了,方才考验过了叶煊,因此对待叶煊的态度和善了些,脸上有时会略带些笑意,可现在却有些微冷。

他已经从叶煊的话中,想到了什么。

叶煊能察觉到朱元璋的脸色,他没有停止,给出自己的分析:“洪武六年至洪武十三年,始终没有传出开科的消息,之所以这么久没有开科考试,是因陛下不满意洪武六年科举所选拔出的人才,因此准备重新设置科举制度。”

“而科举制度的设立,必然有着诸多文官的参与。”

“我大明这么多人、这么多官,整整七年难道都想不出来一套新的制度么?”

“是想不出来,还是不愿意去想,亦或者是原有的制度保障了文官集体的利益,这促使文官集体们不愿意采取新的科举制度,因此始终不拿出来新的科举制度?”

喀嚓!

朱元璋手臂绷紧,猛的将手中的杯盏砸落在地上,脸色阴沉:“咱就知道,咱想的是对的,这么久依旧拿不出咱想要的科举制度。。。”

他是能看出来这一点的。

叶煊的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这么多文官,六七年了,想不出来一套新的制度?

就是不愿意去想,因为新的制度会影响他们的利益。

他朱元璋想要的是公平的科举制度,可文官大族们不愿意。

因此才这么一直拖着。

见朱元璋愤怒之态,叶煊沉吟良久,脑海中思索着洪武六年之前的科举制度,总结了一下后道:“陛下,洪武六年之前,我大明的科举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陛下虽意图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文官集团和世家大族的利益。”

“我大明洪武初期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尤其推崇程朱理学,而但凡世家大族,必然垄断教育资源,其子弟自幼接受经学教育,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远超寒门士子,这种知识壁垒使得大族子弟在科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同时科举考试内容偏重经义阐释,而非时务对策。”

“譬如,洪武四年首科会试考题为《春秋》经义,此类题目依赖家学积累,寒门难以竞争,大族通过代际传承的学术资源,确保家族成员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可以这么说吧,就因为这一点,寒门永远无法出头,没有资格和大家族的士子对比,或许有寥寥三五名士子能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可数量依旧远远无法和大族相比。

“还有就是地方学官的把控,地方官学,也就是府学、州学的生员资格多由当地大族把持,学官往往出自地方望族,通过控制生员选拔,将科举资格限定在特定家族圈层内。”

“我大明初期为稳定统治,陛下吸纳大量元朝旧臣,这些旧臣多出身江南大族,其子弟通过科举迅速融入新朝官僚体系,形成“旧阀新贵”的利益共同体,再加上官僚集团的门阀化,早期科举进士多与世家联姻,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譬如洪武四年状元吴伯宗家族与当地费氏、陆氏通婚,共同垄断江西科场资源。”

“在这种种原因下,旧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大族子弟、门阀集体、文官世家踏入官场的通道,上层永远不会向寒门开设。”

“而这,就是明明这么多文官参与重新设置新的科举制度,却整整七年依旧未有新的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新的制度将打破旧的制度所带来的利益,他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不想。”

众人已经被叶煊的这番话听的震住了,毛骧和蒋瓛两人倒是并没有听明白什么,不过依旧感觉很厉害的样子,而朱标确实是感到深深的震惊。

这一席话,见微知著,洞若观火。

将事情的原委分析的井井有条,连他也从未想过大明整整七年未出现新的科举制度,是因为整个文官集体不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