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下去了,朱元璋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不过依旧感到心中不舒服,好不容易他的乖孙有些恢复的迹象了,这个王衷却出来质疑戴礼的治疗方法,你若是能拿出来其他的治疗方法也行,你还拿不出来。
能不生气?
不过这对于朱元璋而言,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了,太医院之间的争斗相比于朝堂上的,显得过于简单、直白,科举舞弊案才是重头戏,没有再去想这些,朱元璋依旧隔着窗户,端详着厢房内躺在床榻上的朱雄英,看着乖孙那匀称的呼吸,朱元璋又忍不住露出笑容来。
随着时间渐渐的推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来了,向朱元璋禀告昨日的各种情况。
“陛下,这是第三日的考题。。。”由于这些考题本来就是准备发给考生们的,并且今日已经是科考的第三日了,因此并没有做任何密封,毛骧也是能看到的,他来之前也琢磨起来了大明宝钞的问题,发现这上面提到的问题确实是一针见血,想必陛下观看之后,定然会感到震惊吧。
可谁知,朱元璋却淡声道:“将这些都封存起来,以及后续每日的考题,全部封存,咱不准备继续看下去了。”
闻言,毛骧感到不解,可也乖乖就做,身侧的太子朱标也不明白为何,见朱元璋并没有解释,朱标也没有多问。
“还有一事,科考贡院中的主誊录官叶煊,申请制造防伪宝钞。。。”毛骧对叶煊感官很不错,再加上有意结交叶煊,以及叶煊给出的假设推理法,确实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昨夜他和蒋瓛两人商讨研究了一下,假设出了很多种可能,这让他们的调查案件效率提升了不少。
因此毛骧没有忘了帮叶煊这个忙,提了出来。
“咱准了,让叶煊去折腾吧。”朱元璋早就从蒋瓛口中得知叶煊准备打造防伪大明宝钞,这对于朝廷而言并不算是坏事,只要叶煊不像宝钞提举司那些庸官一样,想让他限制宝钞发行量就可以了。
胆子大的人,哪个朝代都有,目前大明朝中依旧有些不怕死的人,在偷偷印制假钞啊。
今日毛骧汇报的事情倒是简单很多,由于科举舞弊案并非是很快就能调查清楚的,因此重要的事情也就叶煊这边的了,随即毛骧就迅速离去,他没有忘记陛下今日准备前往贡院考场,亲自见一见叶煊,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他需要提前将这些事情做好。
毛骧离去后,朱元璋又看了一会乖孙朱雄英,然后和朱标前往奉天殿。
到了卯时,朝会开始。
奉天殿的蟠龙金柱沾染着清晨的雨露,朱元璋高坐于皇位上,太子朱标屹立于殿陛之上,静静注视着着诸臣,洪武年间的朝会每日流程大致相同,刚开始都是各部尚书官员开始汇报诸事。
随着鸿胪寺官员主持完诸多事情后,朱元璋看向下方文武百官,淡声道:“咱最近觉得,历朝历代土地兼并影响巨大,甚至危害整个王朝的运转,因此思索一番,觉得我明朝,当可解决这土地兼并之事。”
随着这番话轻飘飘的落下,整个朝堂上的百官皆脸色微变,解决土地兼并?陛下怎么会有这种想法?这,这这这。。。
土地兼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只要阶级存在,就很难彻底解决土地兼并,同时每个朝代的土地兼并初期最大得益者就是皇室,而随着王朝到了中后期,各方大族才慢慢的兼并成长到一种地步,若是说想要解决土地兼并,那么势必要从源头解决。
这个源头在哪里?
在上面坐着呢。
除非皇家不要一份土地,也不可以拿天下的土地分赏给功臣,还有那些藩王们也都乖乖的回到京城吧,不然的话谈何土地兼并?
亦或者,陛下这是准备解决豪强、大族、官僚土地兼并的问题,而皇室依旧照样,那这样的话,就看看陛下敢不敢了。
虽说陛下嗜杀,更是乾纲独断,是以武力打下来的江山,可却未必敢与整个天下所有的大族为敌,唐太宗昔日面对诸多名门望族,不也要老老实实的低头?
众多大臣心中思索着,倒是没有出来表示态度的,洪武年间朝堂上的氛围是很微妙的,若是说处理正常事情,那么自然和其他朝代一样,但若是遇到了敏感的问题,那就没有人愿意出来说话了。
见此情况,朱元璋并未动怒,而是看向一侧的李善长,“百室,给他们讲讲,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两种制度吧。”
李善长闻言颔首,他缓缓出列,年纪虽大但步伐格外有力,发白的胡须难掩他的精神抖擞,他随即道:“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这是目前看起来最适合我明朝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案。”
“所谓一条鞭法,也就是。。。”
随着李善长的讲述,群臣面色越来越不好看,这两种制度完全是想把他们往死里搞啊,真要是使用这两种制度的话,他们家族如何延绵下去?而且凭什么汉唐、宋元都可以土地兼并,到了他们明朝出来了这么多规矩?
好事都让古人赶上了是吧?
当确定了,土地兼并这种事情很有可能发生后,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
工部侍郎陈允中捻须颔首:“韩国公之策,合《周礼》均田遗意。今赋役繁苛,贫者鬻田以偿,富者乘机兼并。若行‘一条鞭法’,税役折银,胥吏不得上下其手;‘摊丁入亩’则田多者多纳,无田者少负,实为摧豪强、苏小民之良方。”
陈允中的意思很明显,他赞同这两策,进行土地兼并。
为何?
因为陈允中的出身很普通,他原本是元朝时期的书生,并非出自名门大族,只是读了几年书而已,因早早的加入了郭子仪的红巾军,最终入了朱元璋的帐下,所谓的土地兼并,他没有获得好处,他自然不会反对,同时还表示赞同。
浙江道御史王守谦也出列,侃侃而言:“臣巡按江南,亲见膏腴万顷者隐田逃税,赤贫者反输倍赋。二法并行,可令田册清明,奸猾无所遁形。昔汉武算缗告缗,尚能抑兼并,今法不伤国体而利苍生,陛下宜速行。”
凤阳知府李文泰面色肃穆,出列行礼:“臣牧守乡野,深知农困。淮西之地,丁税重于山,民弃田流亡。若以田亩计税,则逃户归耕,荒田复垦,野无游惰,仓廪自实,此乃固本安邦之策也。”
和很多官员想的不同的是,赞同土地兼并的大臣也不少,当然了这也是因为这些出来赞同的官员,基本上并非是土地兼并的实际获利者。
同时也是因为,明朝初建,世家大族的数量并不多,通常来说一个王朝只有到了中后期,大家族才会多起来,那个时候恐怕朝堂上就尽皆是反对之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