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其实就像一个有着稳定射血功能的‘泵’。
它将带着氧气的血液射出,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
再将这些缺氧血抽回来送到肺部‘清洗’,一个呼吸间,这些缺氧血就又变成了带着氧气的营养血。
然后再把这些带着氧气的营养血输送给各个器官,这样往复,就组成了一套维持生命的血液循环模式。
一旦其中的任何结构出现异常,比如心肌缺血、梗塞、瓣膜反流等,都会导致循环障碍,引发疾病。
所以现在,这名患者的心脏就处于一个生病罢工的状态。
不仅无法规律射血,反而还因为心脏自己缺血缺氧而胡乱颤动。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心律失常,也可以细分为室颤、房颤。
其中室颤是最危险的。
如果不及时除颤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那其他器官也会跟着摆烂(衰竭)。
等全身器官都衰竭了,那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而解决室颤的方法就是电击除颤。
通过强电流穿透胸壁,让电脉冲直接到达心脏,从而在短时间内让所有心肌纤维同时除极,以恢复正常心律。
如果室颤不解决,那患者离死亡只会更近。
所以,室颤的抢救必须是争分夺秒。
抢救室里,所有医生乱中有序的进行着抢救工作。
以前,急性期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大约为30%。
但随着医疗的发展进步,急性期患者只要及时接受监护治疗,死亡率可下降到15%。
接受溶栓手术的,死亡率会再降到8%。
而在入院后90分钟内接受介入手术的,死亡率会直接下降到4%。
足以见得在急性心肌梗死这方面,医生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治疗措施。
‘嘣!’
忽然,一道电击声传来,将凌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
病床上,患者因为电流穿过全身,整个上半身都不受控制的从病床上弹了起来。
同时,本身还意识模糊的患者嘴里也不断发出一阵痛苦的嚎叫。(电击除颤就跟被电一样,会很痛。)
第一次电击结束,众人紧张的看向监护仪上的心跳波纹。
好在这电击够给力,一次就除颤成功。
毛方伟也松了口气。
他悄悄看了眼凌云,还好没在凌云面前丢人呐。
不然他都没脸开口说收徒的事儿了~
在药物加电击的配合下,这与病魔斗争的第一回合,医生胜。
接下来就是第二回合了。
抢救成功后急诊立马给患者扩容、升血压、抗凝,将血压快速拉到可以上手术室的标准(11070mmhg)。
而毛方伟也赶紧召集了介入科、导管室、胸痛中心的医生们做了简单的术前会诊。
让凌云没想到的是,这患者最终的手术方案竟然是: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同时做冠脉旋磨来扩张病变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