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的救赎》在月初就已经发行了。
月初的《人民文学》发出这一部作品之后,销量还是和往常一样,前三天,仅仅售出了几万份。
不过《人民文学》基本上每次都是印刷着十多万份的杂志,前一个星期,这十万多份,忽然就销售一空。
当然他们的杂志不可能仅仅只是供销北方的一些地方。
会运输到全国销售。
不过肯定会先在北平现在的文化中心发表的,所以在北平里面,已经吹起来关于《提篮桥的救赎》的风了,不仅仅这部作品深受读者的喜欢,同时也开始引起来了文学界的探讨。
前年《人民文学》发表了《班主任》,去年《文汇报》刊登了《伤痕》,今年的《人民文学》又登了《提篮桥的救赎》。
自《班主任》发表之后,有了类似的批判小说,之后才是《伤痕》,让“伤痕文学”这一个词彻底出现。
《提篮桥的救赎》的出现,不仅是和《班主任》《伤痕》一样,在批判嗡嗡嗡时期对于精神上的迫害,而且也在将自由等一系列关于人性的追求和思考都带了出来。
这无形当中也算是对于伤痕的突破。
自从这十多天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之间将这十万多册的杂志彻底抛售殆尽。
《人民文学》开始了迅速加印的征程,从北平开始,这一股关于《提篮桥的救赎》的火爆正在慢慢发酵,也在慢慢席卷全国。
周止拿起来手里面的《人民文学》看了又看,之后刘琪和林红霞才凑了上来。
“你在看什么啊?”
刘琪有些好奇,盯着他手里的书看。
倒是有些好奇这书里面是出现了什么,让周止看完之后,在那里嘿嘿嘿的笑了起来。
于是刘琪接过来周止手中的杂志。看到了先是看了看标题,原本没什么特殊的。
之后看到笔名——“周止”。
她可是记得到上月。周止收到信的时候,还是她帮着忙签收的。
立马说道:“周止?周老师,这篇小说就是你发表在《人民文学》上面的那一篇?”
周止当然是点头。
听着两人在这里讨论起来小说的事情,林红霞也有些好奇,探过头来,问道:“什么小说??”
刘琪给她解释道:“周老师前几个月在《人民文学》上面投过去一篇稿子,这几天才发表出来呢!!”
说完刘琪将手里的杂志举起来,给林红霞看。
林红霞看到笔名之后,原本有一点怀疑也打消了,虽然她知道有笔名这种东西,但是笔名和别人真名撞到了真是小概率。
而且周止原本就有些才华的,或许是高考落选之后,精神压力太大,激发了文学天赋?
余华不是也是高考没考上,才去做牙医和作家的吗?
林红霞张大嘴巴,眼里都是仰慕之情,说道:“周老师,你也太厉害了吧??”
自从知道了《提篮桥的救赎》是周止写的之后。
三人走在路上,都遇到不少人在讨论这部小说。
毕竟他们在一中附近,路过的不是学生就是老师,都是现在的文学主要受众群体,但是能够在他们当中有不小的讨论度。也反向证明了这部小说的反向不错。
林红霞三人在供销社门口找到花坛边上的石砖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