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要强,又顾及林如海脸面,从不跟贾母哭诉。
贾母也是当媳妇过来的,如何不知内宅里那些说不出来的委屈,是故时常觉得对不起女儿,郁结于心。
好在林如海还争气,中了探花以后仕途顺遂。
如今他熬过了三年翰林编修,当过了兰台寺大夫,又外派当了巡盐御史,可以携眷上任,夫妻总算团聚,贾敏可以安心努力再养一个儿子。
老太太的心才刚刚放下,便听她说了个这样的梦。
王熙凤觉得,哪怕她现在所说的话毫无根据,老太太也不能放心。
贾母果然抹了把眼角,叹了口气,道:
“我知道了,你让我想想。回头让人去扬州一趟。”
王熙凤一拍脑袋,补了两句:
“对了,我记得一味药,叫人参养荣丸,说是姐儿体弱,从会吃饭起,就吃药,没断过。这里还有一巧事,我病中,有和尚道士想要了我去,林姐儿也一样,也有和尚道士来要,姑姑不肯给。那和尚说要林姐儿康健,除非从此不哭,除了自己父母,谁也不见,方能一生平安。”
贾母脸色一沉,王熙凤这话一说,她对这梦信了大半。
贾敏是她一手带大,她怎么能不了解,一向是个报喜不报忧的性子。
当初生了孩子写信回来只说怕路途遥远,襁褓中的姐儿经受不住,待长大一些方好出行。
如今外孙女都四岁了,贾敏也没想过带回家一趟让她见一见,不过是怕被她看出了端倪为她忧心。
更有这和尚道士的话,不让见外人,女儿必然会避讳着。
她这边,原来是不想女儿为难,后来却是因为林如海进了翰林院,贾家要是来往过密影响林如海仕途,便从没要求贾敏带女儿来京城小住。
如今,这外孙女身子便是弱,安排好了坐船进京也并不艰难。
趁着她这个国公夫人还在,让太医上门给看看,开了方子慢慢调养身体不比吃什么人参养荣丸强。
心里这么想着,贾母嘴里就是一句埋怨:
“小孩子家家的,才几岁的便吃人参丸子,怕不是个庸医!”
王熙凤连连点头:
“我也是这么想,咱们这等人家,小孩子养得精贵,脾胃就弱,这再吃着人参,精神气看着足,却是面上光。后来这林丫头,身子便没好多,一阵风吹,也能吹出一场病。”
贾母满面无奈,只恨恨道:
“唉,恨不能让孩子们都去军中打熬几年,可偏生不能。”
王熙凤趁机便道:
“请个会些手脚功夫的师傅在家里养着也不难。”
贾母只笑笑,摸了摸王熙凤的脑袋,道:
“知道了,我再想想,你家去吧。”
“是,老祖宗,我伺候您睡下吧。”
贾母知道王熙凤一贯周到,只点头应下了,王熙凤这才虚扶着老太太进屋,伺候她躺下之后,也并没有走开,只静静地坐在贾母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