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闻时颂越来越欣赏沈里一天三遛的这个好习惯时,京中却不知道在何时卷起了一股听鼓书的热潮。
鼓书是从说书演化而来的一种表演形式,一般来说的标配就是一个人,一架鼓,一块板子,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有一个人唱的,也有带着三弦、四琴等乐器一起唱的,总之,不管是在酒馆茶楼,还是市井街头,鼓书都非常受欢迎,是大启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之一。
鼓书自古有之,只是最近在雍畿格外流行,因为一本名叫《醉打驸马》的鼓词。事实上,沈里那天在显德殿看的也是这一本。
他也想听别人直接给他现场唱,奈何他的脑子跟不上这些合辙押韵、引经据典的鼓词,根本转不过这个弯来,对方在他眼前唱个十遍八遍的,他都未必能搞明白这到底是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他还不如自己逐字逐句的读一下呢。
说实话,《醉打驸马》并不是一个多么新颖的故事,至少对于见惯了现代网文套路——甚至连网文都已经被分为了传统网文和脑洞网文——的沈里来说,这故事属于那种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类型。
故事内容真的很简单,从名字上就能看的出来,公主酒后失态,怒打薄情驸马。
但沈里还是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这也是他到目前为止少数能够看完的鼓词。因为词写的实在是太有情感冲击力了,很容易调动读者感情,代入主角情绪。
鼓书一开头就是公主和驸马闹上公堂,公主坐着,驸马躺着,因为已经被打的爬不起来了。
堂上的青天大老爷一句所为何事,就开始插入了倒叙,先讲公主以前与驸马的恩爱,公主的付出,公主的奋不顾身,为了与驸马成婚甚至不惜和疼爱自己的父皇闹翻,两个有情人好不容易才突破重重阻碍喜结连理。
公主唱,所有人都在等着看我的笑话,但我偏不会叫他们如意。
强压下了心中对父皇母后的无尽思念。
然后,剧情就开始急转而下,婚后的驸马逐渐暴露本性,越来越不尊重公主,前恭后倨,因为人是没有办法一辈子伪装成另外一个人的,也因为他把公主的好当做了习以为常,理所当然,他觉得公主对他好,不是因为公主人好,而是因为他值得,公主舍不得离开他。
驸马开始得寸进尺,而公主为了不叫人看她“我早与你说过”的笑话,只能一再忍让,处处受制。
直至出轨成性的驸马,连外室和孩子都搞出来了,公主也只是想着一醉解千愁。酒后怒极攻心,这才拔剑冲杀入驸马的外宅。两人拳脚相向,谁也没有让着谁,最后还是从小习武的公主更胜一筹,这才有了故事一开头的对峙公堂。
这一段故事,几乎都是以两个人对骂唱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句子可谓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结局是什么,鼓书里没有写,只以两人的公堂对骂作为了落幕。可这个故事就是莫名其妙的火了,就像是扎了双翅膀,迅速飞遍了京城,并以极快的速度开始向全国蔓延。
沈里想了半天,这故事能火的原因,除了鼓词本身写的实在是很好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谁不喜欢吃名人的瓜呢?
就像现代的那些明星出事,根本没有人追究前因后果,也不关心是真是假,大家只想看个热闹,看个痛快,生怕事情闹的还不够大。
最后一起痛骂一句“这驸马可真不知足,公主还是太体面,怎么不直接就提刀囊死驸马”的道德审判,故事也就结束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沈里终于品出了不对,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怎么感觉这个公主的故事,那么像他清河姨姨案件的提炼版呢?
虽然性格啊,人设啊,和骄傲的清河公主是两模两样,但这个走向真的很像啊。
事实上,这就是按照清河公主为蓝本写的故事。
文采斐然的韩仆射亲自撰笔,为了给纨绔小儿子韩乐风拼一个稳定的未来,老父亲也是用尽了全力。作为一个科举出身的知名大才子,韩仆射最拿得出手的,便是这一笔笔真情实感的锦绣文章,那真的是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况且在清河公主这事里驸马也确实有很多的错,韩仆射洗白起来不要太容易。
而他之所以如此布局,理由也显而易见,公主当众杀人这事是真的没得辩,他就只能想一些盘外招了。
好比以情动人。
作为一个人情社会,自汉以来,历朝历代的律令里,就一直有明文规定——审判一个人的罪行,不仅要看他所犯之事,还要看他犯事时的心态与情绪,是故意的,还是一时冲动,是过失杀人,还是蓄谋已久。
所谓“心有爱憎而故杀者,罪加一等*”不外如是。
那么反过来也是能说的,韩仆射表示,清河公主才是一开始的受害者,她怒极之下做出傻事,是不是也该酌情减罪呢?她不是故意要杀害驸马,她是爱他的啊。清河公主大概才是如今全世界最为驸马之死伤心的人。
虽然看起来清河公主早就从那场名为爱情的美梦里醒来了,但别管她是怎么想的,反正韩仆射现在咬死了就要这么说,博陵赵氏也只能跟着他从这个角度辩。
如果驸马还活着,大概能被韩仆射这个论调再气死一遍。但偏偏韩仆射这话很有市场,尤其是随着《醉打驸马》的问世,大家很容易就会代入公主,站在她的一边想问题,甚至有不少怒其不争的人在说,你可是公主啊,你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委屈自己。
百姓的观点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扭转了,只觉得这驸马着实面目可憎,公主虽然也有错,却也情有可原,至少死罪可免。
并且,这还不算完,就在这个当口,韩仆射一击平A后就紧接着接了一个大:有清河郡的一个眼盲老妇人来敲了宫门口的通天鼓,她来上京告御状了。事实上,对方其实早就已经到了京城,只是一直求告无门,被韩仆射发现后,正好拿来配合起了他的计划。
对方告的正是当朝驸马勾搭有夫之妇,还害的对方投河自尽。
这有夫之妇是老妇人的儿媳,她会为了儿媳如此努力,是因为她的儿子更不是个东西,虽然儿媳出轨,但儿媳好歹一直在尽心养着她,就像她的亲生女儿一样。
现在女儿死了,她自然要为自己的女儿讨要个说法。
沈里知道这个神奇的八卦之后,就在吃饭桌上问了闻时颂可有此事。那肯定是有的,老妇人在跪着告御状时,太子闻时颂甚至就站在朝堂的第一排。
沈里捞九丝汤的手都是一愣,他知道清河驸马恶心人,只是没想到这傻逼驸马可以这么恶心人,出轨还杀人?天哪。很显然清河公主是不知道此事的,不然……驸马早被她捅死了,根本留不到今天。
但:“这件事能影响到什么吗?”
“影响大了。”闻时颂平时并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但和沈里在一起的时候就总是控制不住说话的欲-望。
恨不能掰开了揉碎了的给沈里讲。
两个人出轨,受罚的不可能只有名节破损的女性。至少在大启不可能。作为当事人的男方,不走上仕途也许还好点,一旦走上仕途,每次遇到官职重要转折点,他的这些破事一定会被重提,被宣传扩大,成为政敌攻讦他的手段,达成“此人不堪大用”的印象。甚至都不需要当官,只要在考科举的路上,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举报,没完没了,如影随形。
当然,女性在这件事上需要付出的代价,也确实是比男性更多。
但总之,在知道清河驸马与人通奸,还逼死对方之后,大众对清河公主的愤怒已经全部被转移到了驸马身上,甚至开始有人觉得公主这哪里是杀人,这是为民除害,大快人心啊。
杀人确实不对,但罚个公主一天不能吃饭,下不为例也就得了嘛。
在这种的舆情下,负隅顽抗的就只剩下了博陵赵氏,因为他们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如果他们赢了这场官司,事后还有余地可洗,可一旦他们输了,那真的就是为虎作伥,万劫不复了。
无论如何,博陵赵氏都不能退。而作为五姓七望之一的赵家,也确实有不少底蕴。全部努力调动起来之后,在朝堂上也是形成了一股力道不小的汹涌反扑。
这也是闻时颂那天从朝上回来如此生气的原因,博陵赵氏的搞事还真的起到了一定作用,韩仆射之前没能做到一击毙命,后面对应对赵家做的准备又不够全面,差点没能维持住战果,实在是让人有点失望。
不过也是,这就是他父皇重用的东西,能有什么大用呢?
作者有话要说:
*心有爱憎而故杀者,罪加一等:出自的北魏《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