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台节目播出后,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腰杆也直了。
李婶虽然嘴上不饶人,但碰见苏晨时,也会递过自家刚摘的黄瓜,语气别扭地说一句:“尝尝,脆生。”
苏晨的直播间更是热闹非凡。涌入的新粉丝,一部分是看了电视节目慕名而来,惊叹于山村的美景和人与动物的和谐。
苏晨正坐在老榆树下的石凳上,一边看着平板上滚动的弹幕,一边给脚边的大黄挠着下巴。
“晨哥,舒服……”大黄舒服地哼唧着。
然而,一声邮件提示音,打破了这份短暂的美好。
苏晨划开屏幕,看到发件人是周青松时,心里咯噔一下。
这位上次采访后还挺客气地发邮件感谢他的动物行为学研究记者,怎么又来了?
他点开邮件,快速浏览起来。
“苏晨先生:
您好!冒昧再次打扰。
首先,祝贺您的直播事业蒸蒸日上,也祝贺灵溪村通过省台节目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节目我已观看,制作精良,内容翔实,尤其是您与动物们自然和谐的相处模式,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近期,我查阅了一些关于人与动物沟通、乡村生态保护以及特定环境下动物行为模式变异的文献资料,结合上次在灵溪村的初步观察,以及您直播中展现的一些细节,我对灵溪村独特的生态环境,以及您本人在促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方面的‘天赋’或‘方法’,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学术兴趣。
不知近期是否方便,我希望能再次拜访灵溪村,进行一次更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和交流。这次考察并非媒体采访性质,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层面,希望能与您,以及华老先生,就灵溪村的生态系统、传统草药知识与动物习性的关联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探讨。当然,我也会严格遵守研究伦理,保护您的个人隐私和村庄的安宁。
期待您的回复。
祝好!
周青松”
“更为浓厚的学术兴趣?”苏晨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
上次对方虽然也问得细,但更多是基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大方向。
可这次,邮件里明确提到了沟通、特定环境、行为模式变异、天赋或方法……
这家伙,到底想干什么?
苏晨不是怕麻烦,而是怕自己这山野灵契的能力,一旦被过度关注,尤其是被这种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盯上,会不会引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老支书之前的提醒,再次浮现在他脑海中。
“过度暴露,可能引来不必要麻烦……”
他下意识地打开搜索引擎,输入了“周青松动物行为学”这几个字。
搜索结果一条条弹出,苏晨的脸色也一点点变得凝重起来。
“周青松,国内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动物社会行为、认知与交流、人兽关系……”
“发表SCI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行为的密码》、《荒野的低语》……”
“多次主持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
一连串闪亮的头衔和成果,看得苏晨眼花缭乱。
这哪里是什么普通记者,这分明是国内这个领域的顶尖大佬!
一个如此权威的专家,为什么会对一个山村小主播产生浓厚的学术兴趣?还两次三番地想要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