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总不能直奔主题吧!后面更精彩!!
当四达之中,居中原之腹;东下淮泗,足以策苏皖,西出崤函,足以窥关中;北濒黄河之险,能防燕晋;南控武胜、平靖、九里三关,可制荆楚。
远古时期大禹治水之时,曾行遍浩浩神州,尔后将神州分划为衮、冀、青、徐、豫、荆、扬、雍、梁等九州,而“豫州”
居于九州正中之地,故而又名“中州”
亦称“中原”。
尔后商、周之期也曾略为更改九州之名,甚至唐时尚将天下划分为十道,但旧有之称依然被百姓久称不变。
“豫州”
为春秋“魏”
国所在,国都“大梁城”
周有二十四里之阔,雉堞雄伟立于中原心脏之地。
尔后“秦”
并吞六国统一全国后,便将“大梁”
改称“汴凉”
时至五代时“梁朝”
建都于此,才将“汴凉”
改为“东京”。
时至“宋太祖”
因迁就漕运故而建都于此,尔后虽深觉位处广阔平原之中无险可守,曾数度欲西迁“西京洛阳”
为都。
但因建国初成,后灭“后蜀”
而北方尚有“北汉”
南方尚有“南汉”
“南唐”
“吴越”
“楚”
四国,加之北方契丹时起战端,故而拖延未决。
位传“太宗皇”
之后,虽已全国统一,但是百废待举国事如麻,而北方契丹及女真连连为患,因此如同“太祖皇”
一般依然未能安然西迁。
时至宋仁宗景佑二年。
“东京汴城”
大南门的鼓楼大街,有座甚有名声的大寺院,乃是建于“南朝齐天保六年”
原名“建国寺”
时至“唐元景”
年间才改名“相国寺”
尔后宋太祖大加扩建并且赐匾“大相国寺”
延用至今未变。
在“大相国寺”
前的宽阔广场前,有二十余摊走方郎中、卜卦、卖字画、流推择字,以及打拳卖艺、卖跌打膏药、麻衣看相、耍把戏的杂耍,还有一些卖糕点小吃的小贩。
每个摊位前皆有一些男女老少围观或吃食,使得“大相国寺”
前的广场,挤得人山人海甚为热闹。
在广场靠左方寺墙边缘,冷冷清清的一个角落处,摆置着一只内里排列不少瓶罐的木橱,以及一张方桌及两张矮凳,还有一只小炭炉,便是所有之物了。
另外尚有一支木杆悬挂着一面布幡,上面写着“专治筋骨外伤疑难杂症”
原来是个“推拿筋骨”的膏药师傅。
(注:浪迹江湖的百行之中,除了打拳卖艺或卖膏药者外,此行与台语中的“拳头师”
略似,但与“青草店”
或“草药店”
不同。)此时两张矮凳上,有一名年约五旬左右的削瘦老者,坐在一名年有七旬左右的老者身后,为他推拿舒解年老僵硬的筋骨。
一旁另有一名约有十三、四岁,相貌俊秀的瘦弱少年,蹲在一个火势文弱的炭炉上,烘烤着一张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