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除了编纂《永乐大典》,还干不少实事。
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
强化统治合法性。
五征漠北,扩大大明版本,用军功证明他比建文帝更有能力。
恢复科举,为大明挖掘更多人才。
结果呢,做了那么多,世人提起朱棣,免不了要说一句“哦,那个篡位的藩王啊,很厉害,很有才,很有手段”
。
不管后面怎么夸,前面总要加“篡位”
俩字。
可见名声的重要性。
除了朱棣,还有唐太宗李世民。
开创贞观之治,以盛世功绩掩盖夺位污点。
让史官美化自已,塑造明君形象。
结果呢,杀兄逼父的名声永远洗不掉。
宋太宗赵光义,历史上斧声烛影之谜,疑似杀兄上位。
后编造金匮之盟,称太后要求兄终弟及。
灭北汉攻辽,也想用军功证明自已比赵匡胤更适合当皇帝。
大兴文治,塑造文治皇帝的形象。
可世人提起他,免不了要谈论弑兄一事。
蒙愔来自千年后,更知晓语言的杀伤力。
第一代楚王也明白这点。
通过神话叙事强化楚国“虽居南蛮,实承华夏正统”
的政治合法性。
这在周王室衰微的战国乱局中,成为楚国抗衡中原诸侯文化歧视的一把利刃。
秦国被贵族瞧不起,出生于西南蛮夷的楚国又能好到哪儿去。
受到的歧视不比秦人少。
这个时候屈原的《离骚》横空出世。
诗中“驷玉虬以乘鹭”
“叩帝阍求宓妃”
等诗句,将楚国沅湘流域的巫傩传统转化为瑰丽诗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为楚人面对困境时的鞭策。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决绝,表达出楚人坚韧不屈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