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那感情好,裴家妹子,这事就拜托你了。”徐嫂子立即笑容满面。
到了百货商店,裴曼宁用钱和票,买了一堆东西,盐,一毛五一斤,火柴两分钱,糖七毛二,酱油两毛一斤,醋八分钱一斤……
除了这些,她还买了许多日用品,把这个月要过期的票,全部都用了。
徐嫂子在旁边看着咂舌,这麽多票啊?等她儿子参了军,也不知道会领多少?
也不知道招不招人呢?
眼看她儿子就要高中毕业了,他们两口子的岗位又不能让他去顶了,不然重新算工龄,不合算,但要是没有招工,招生丶招兵丶提干和病困这些原因,就要安排她儿子下乡插队去了。
她为了这事儿,头发都要急白了。
下午,裴曼宁就找到韩景沉说的的废品站。
守在门口的老人,抽着旱烟,掀起眼皮了她一眼,“那边一堆全是废报纸,自己去拿,然後到我这里来称。”
裴曼宁道了一声谢,走进去
开始翻报纸,里面分成好几堆东西,有废金属,废弃的木料,废纸和各种塑料丶破洞的洗脸盆丶摔碎的保温壶……
裴曼宁也不拘泥是报纸还是书,反正是用来点火的,翻着翻着,就翻到一本撕碎的书,纸张都已经发黄薄脆了,轻轻一碰,就脆散了。
她指尖一顿,将书轻轻翻开一看,竟然是一本唐代的典籍孤本,上面还有注解,像这样的书,应该是世家代代珍藏才对。
裴家虽是江南首富,但论地位和底蕴,和那些世家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她父亲是花了大量钱财,四处收集古籍,才收集到几千本藏书。
裴曼宁又在书堆里翻了翻,可惜书已经被撕坏了,除了几页碎片,剩下的大部分根本找不到。
除此之外,还有一幅被撕碎的画,印鉴那里残缺了大部分,裴曼宁虽然不认识画家,但她看得出来,画画人的技艺之高超,意境之深远,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裴曼宁小心翼翼地把画抚平,又把碎片都收起来,想着带回去看能不能拼凑出来。
她又将目光放在其他东西上,那堆废弃的木料里,压着好些珍贵的家具,上面刻有雕花,但都已经被拆成了一根一根的木条。
倒是在那堆金属废料里,裴曼宁发现一些大小不一的铜片,锈迹斑斑,上面雕刻着古朴浑厚的纹饰,她将类似的十几块铜片捡起来,慢慢地观察纹路,上面刻着铭文,拼起来的形状像一个簋,似乎是被人故意弄坏的。
趁着老人不注意,她将这些残片和孤本收进须弥界里。
她在废品站里面待的时间不短了,也不敢继续待下去,就把报纸和挑出来的好几本书一起拿去付钱。
之前她也是傻,去废品收购站买书,明明比新华书店买书便宜很多。
“八斤一两,算你八斤,给两毛四就行。”大爷检查东西的时候,没找到违禁的东西,看她只是老老实实买旧报纸,还多看了她一眼。
平时也有不少人到废品收购站晃悠,不过,都打的是捡宝
的主意,毕竟这几年抄了不少大户人家,里面有好些东西以前老值钱了,捡回去挖个坑,藏在地下,万一哪天又值钱了呢?
但是,抄家的时候,东西不是被收走了就是被烧了,剩下的都是坏掉的,没坏的东西,就算是个脸盆也沦落不到废品站来。
交了钱,拎着东西,裴曼宁心事重重地离开了。
这麽多有意义的东西,竟然沦落到这里,後世之人,或许永远都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
不过,这些都不是她能改变的,多想无用。
她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找一个明面上谋生的事做,不然一直花韩景沉的钱,总觉得怪怪的。
现在城里的不管什麽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父母下岗了就由子女顶上去,城里粮食供应压力很大,不仅精简了一部人回乡种地,还让许多知青上山下乡。
像她这样,没有城镇户口,也没有初高中学历,就算有招工考试也轮不到她。
裴曼宁回到家,就开始翻起她从废品站买回来的书,里面不仅有课本,还有小人书丶思想宣传手册丶英雄人物传记丶革命故事……
翻着翻着,终于让她想到了一个办法。
其中一本小人书上,每一页都有插画,不仅严格地参考了故事背景的服饰和建筑,画风也是偏古典纯朴,从衆人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到宫廷的雕梁画柱,民生的艰辛困苦,都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可以说,无论年龄老少都能被深深地吸引。
裴曼宁又去了一趟新华书店,将一个系列的小人书都找了出来,这套书,目前总共发行了二十三册,剩下的故事还没有改编出来。
她不敢改编这些历史故事,怕一个不小心,被人指责借古讽今,思想上有问题,到时候就算她有八张嘴也说不清了。
几天的功夫,裴曼宁就照着已经出版的原着故事,严格地按照原着中,人物造型及器物丶战备丶场景……画了几十张插图。
她想,上面的几位画家绘画功底都十分深厚,手法娴熟,她不
能与之相比,但他们总需要打杂的人手,或者学工徒吧?
不过,她也没有贸然地将插图寄出去,而是将画纸全部收起来。
她打算问过了韩景沉再说。
如果插画里有什麽隐患,或者有什麽容易被人指责思想上有问题的地方,她就先修改掉了。